贵州荔波水甫水族墓群发掘有重要收获

水甫水族墓群位于贵州省荔波县玉屏镇水甫村,系一西高东低的半坡墓地。该墓群1981年调查发现,198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年2月列为首批省保单位。迄今,该墓地石板墓上的石板风化严重,且多数干栏式结构建筑的石室墓出现了倾斜或坍塌等现象。鉴于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6年11-12月会同荔波县文管所对水甫石板墓群进行了清理发掘。

该墓群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共有300余座墓葬,分布密集,排列较规整,且墓葬种类繁多,包括两层仿干栏式、一层仿干栏式、长方形仿屋檐式、圆形仿屋檐式石室和乱石墓等,相互间演变关系明显,环节紧凑。该墓地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水族家族墓地,在部分墓葬的石室后立有石人,在石板或墓碑上刻有水书文字亦为其突出特点。

此次共发掘墓葬9座,其中两层仿干栏式石室墓1座(M3)、一层仿干栏式石室墓1座(M25)、一层非干栏式石室墓2座(M7、M26)、乱石堆砌的长方形墓5座(M35、M36、M37、M38、M40);出土文物4件,主要为银质的发簪和耳环等实用装饰品。

两层与一层仿干栏式石室墓的形制区别在于前者多了地面上的第二层石室。该类墓葬的特点为石室皆用长方形石板砌成,无墓碑,在石板外侧有浅浮雕式图案,包括麒麟、吹乐舞者、龙形纹、虎、鹤、鱼、水书图案和九人并排站立构成的复合纹饰等;石室顶部竖向立一长条形薄石板,再在左右两侧分别斜靠一块长条形石板形成两面坡状屋顶结构,并在其前后两端分别立有由鱼、花瓣纹和人面形纹组成的主体为“山”字形的装饰石块;部分石室后侧立有雕刻粗糙的石人和顶部为塔形的石雕,从石人的形态和有无百褶裙可辨识出其性别;在墓圹上皆有由长条形石板构成的盖板;从已发掘的M3和M25情况看,地下部分墓葬形制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木棺葬具,葬式主要有单人仰身直肢和二次葬两种。随葬品主要为银质装饰品,从出土位置与其功能相符判断,应为墓主人下葬时即已佩戴。   
一层非干栏式石室墓可分为长方形仿屋檐式和圆形仿屋檐式两类。前者以长条形石块逐层砌成长方体形石室,于石室前砌石龛,龛内立墓碑;后者则系用弧形的条石逐层砌成,在圆形石室的一端修砌石龛,内再嵌墓碑;两者共同的特点皆为石室最顶层砌仿屋檐形石块,且龛顶分置仿屋檐式石板和由两鱼尾构成的“山”字形装饰石块,其上有浅浮雕式图案,主要由鱼尾、变形龙头纹、花卉纹和太极图等组成;地下部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直壁,平底;有木质葬具,木棺的形态多为头大脚小,葬式皆为仰身直肢,双手平行放于身体两侧;部分墓葬(M7)头部垫有板瓦,其功用当作为墓主人的枕头。

乱石墓数量较多,形态基本为长方形,剖面主要为梯形或三角形,多数系用长条形石块和不规则石块砌成。以M37和M38为代表,其形制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M38未发现葬具,人骨保存状况较好,骨架基本完整,葬式为仰身直肢,双手交叉放置于盆骨之上;M37底部有木棺,惜棺木腐朽严重,人骨保存状况一般,葬式为仰身直肢,双手平行放于身体两侧。在人骨架下有一层黑色的土,推测为衣服腐烂之后的痕迹,皆无随葬品。

综合观察,考古人员可得如下认识:

一、从墓葬数量的规模而言,该墓地是迄今为止在水族聚居地区发现的最大家族墓地。从有碑文记载的墓葬来看,该墓地为潘姓家族墓地,时代多在嘉庆至咸丰年间。且墓葬间排列较规整,多呈南北向成排密集分布,墓向多在90-120度。由此可推测该墓地的墓葬在埋葬时遵循了一定的排列规则,该规则在当时应普遍被人们所认同。

二、该墓地的墓葬类型丰富,并可看出其演变关系,即为“两层仿干栏式石室墓→一层仿干栏式石室墓→长方形仿屋檐式石室墓→圆形仿屋檐式石室墓”。

三、在部分石室的后面立有石人、石鱼和顶部为塔形石雕,对其寓意的解释,借用民族学调查材料,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为寓意“后继有人”,后立有几石人,即代表其有后代多少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人;第二种观点认为其后立石人有一种殉葬的意义,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不能用生者殉葬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代替品,而石人则为其最好的选择。石室后立石人,应只为人们的一种观念,并不代表财富之分。

四、在部分墓葬的石板上有浅浮雕式动物图案,墓顶有雕刻的装饰石块,墓碑上有文字,其部分文字的形态与现存水书上的文字一致,可推测其应为水书。浅浮雕式动物图案包含的内容主要有麒麟、龙、虎、鹤和鱼等,鱼作为墓上最常用的装饰,代表水族对鱼的崇拜,而麒麟、龙、虎和鹤皆为吉祥的动物,亦为了取其吉祥之意。

五、墓葬的形制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数墓葬有葬具,皆为木棺,其形态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规整长方形木棺和简单加工的长条形木棺。在棺木上发现有衣服的朽痕,于部分墓葬内有随葬品,皆为装饰品,种类有银质的发簪和耳环。就其摆放位置来看,此随葬品应是在墓主人下葬的时候戴于头上的。

六、葬式主要有仰身直肢葬和二次葬,其中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内又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双手平行放于身体两侧,另一种为双手搭于骨盆之上。有部分墓葬的头骨两侧有覆盖的板瓦作为枕头,此亦为其一种葬俗。

七、在墓地内,有部分乱石墓是两座紧邻在一起,其中以M37和M38为代表(M38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M37),M38仅打破M37墓圹的一小部分,M38有棺木,M37则无葬具。对此种墓葬间的打破关系,从民族学调查可知,在该地现仍存在一种“伴祖添葬”习俗,意为一个家族内的年长者死后,先择地埋葬,其后代死后,即伴其左右埋葬,不用再择时择地,此种埋葬习俗的墓葬在该墓地中一定程度的存在。

八、墓圹的方向和墓上石室的方向有少许不一致,误差值一般在5°以内,部分墓葬的墓圹后侧超出墓上石室的长度,但并不超出石室后石人的范围。说明当时人们在修建石室墓时,在墓圹和石室的方向上并不要求得很严格。但从二层栏式石室墓上石板相交处有凹槽以起榫卯加固作用,在墓圹内侧有竖立的长条形石板起支撑墓上石室的作用,以及在墓顶和石板上浅浮雕式图案来看,当时人们建造石室墓的技术应相当成熟。

通过此次对荔波水甫水族墓的发掘,基本廓清了石板墓下的墓葬形制、葬俗和葬式等问题。出土文物为进一步研究水族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杨洪  先世)

(2007年3月14日2版)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