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丹江口库区双树旧石器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2007-03-23 14:40:12 来源:国家文物局 已浏览次
本报讯 2006年11月—2007年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水北调双树考古队,根据湖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办公室的工作安排,对湖北丹江口市双树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 抢救性考古发掘。 丹江口水库区域属于中国的南北过渡地区,蕴藏着大量珍贵文物。1989年,在距双树旧石器地点约百里之遥的郧县发现了著名的“郧县猿人”遗址。随着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工程的施工,水库大坝的增高势必要淹没大量的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地层和古人类文化遗址。为抢救珍贵的古人类、旧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材料,1994和2004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特委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旧石器、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遗址和地点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复查,并制定完成了相应的文物保护规划。到目前为止在丹江口水库区域已发现88处旧石器遗址和12处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双树旧石器遗址就是在2004年的复查工作中发现的。
双树旧石器遗址位于汉水右岸三级阶地上,行政隶属丹江口市均县镇。遗址的分布面积4000平方米,此次抢救性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出土文化遗物900余件。初步确定遗址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 距今大约80万年,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2006年11月,双树旧石器地点的抢救性发掘开始。双树考古队进驻丹江口库区之后,首先组织人员对遗址附近的地质地貌以及文化遗物的分布状况进行了一次更为细致深入的野外调查和探勘工作。在这次调查工作中,在此区域的地表以及近地表的地层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石制品,其中也不乏手斧工具的出现。在此工作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一处重点发掘区域。考古队在选定的重点发掘区域内布置了一个南北长45米,东西宽1.5米的探沟。在基本掌握遗址文化概貌之后,按国际通用旧石器遗址的布方方法,选择沿地形走势 布设了64个4×4米的探方,从西向东、从南向北依次顺序编号。为了对遗址进行测年和古环境的研究,在遗址的西侧又进行了发掘,部分探方发掘到了基岩。在发掘每件标本时,都要进行三维坐标的测量、标识最高点和指北方向。 从文化遗物出土情况来看,双树旧石器遗址的石制品有备料、石锤、石砧、石核、人工石块、石片(裂片、断片、碎屑)、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手镐、薄刃斧和手斧等类型;加工重型石器的素材主要是用硕大的河卵石,其岩性主要为硅质灰岩、石英岩和砂岩等。加工轻型工具的素材主要采用石片,其岩性主要是脉石英。该遗址石制品的打片技术主要采用锤击法,偶尔使用碰砧法和砸击法,因此也有部分两极石核和石片的出现。锤击交互方式打片和锤击交互加工石器是这 一时期旧石器工业加工的特点。石器第二步加工比较粗糙,但器型比较规整。绝大多数的石制品都保留有砾石面。这些特征与汉水流域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特征很相似,属我国南方砾石工业传统。
此次发掘值得关注的是在A区发掘时,从地层中发现一批精致手斧和手镐,这些标本可与非洲和欧洲旧石器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此外,在B区发掘的探方中,发现有反映人类行为活动的遗迹和遗物。出土了2件硕大石砧,其中砂岩的石砧上面有人工打制石器形成的坑疤痕迹,在石砧的周围还发现了一些石核和石片。在硅质灰岩的石砧上面保留有可能是人工肢解动物产生的条形痕迹。
手斧是一类用结核、粗砾或大石块两面打制的重型工具,呈梨形或椭圆形,一端尖薄,一端宽厚,并且有一定的打制程序,故被称为人类最早的标准化工具。手斧工具在研究旧石器文化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学者们认为是研究直立人与早期智人的计划性、认知性、心智发育水平的特殊石器类型。手斧常见于欧、非旧石器时代初期遗址中,被看作是那里旧石器初期文化一种最有特色的工具。东亚、南亚过去少见手斧,即使有也未获认可。因此,20世纪40年代,莫维斯提出了“两种文化传统”的理论,认为在旧石器时代初期世界的东方与西方存在不同的文化圈,即东方是砍砸器文化圈,西方是手斧文化圈。这一理论影响深远。近年来,在中国南、北方一些旧石器遗址中都有手斧发现,特别是汉水两岸阶地堆积物中,如双树等旧石器早期遗址中大量手斧的出土,无疑是对“两种文化传统”理论的有力挑战,对中、西方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双树旧石器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和研究“郧县人”的生活环境及其旧石器工业文化的性质与内涵提供了必要的补充资料。在探方地层中出土的精致手斧,对探索古人类的认知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中西方旧石器时代手斧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大量文化遗物的出土也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在汉水流域的活动比较频繁。这些资料对研究我国南、北旧石器时代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李超荣 张双权)
(2007年3月9日2版)
| | |
|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