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阡遗址第4次考古发掘 祖先生活场景再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除了托盘有些残缺,这个陶豆是比较完整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掘的石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掘出的海蛎子皮个头比较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阡遗址发掘现场布满了大大小小柱洞、窖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段围墙地基围起来的有可能是一个军事营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在整理发掘出来的物品。

3月底,由山东大学、青岛考古研究所、即墨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伍对即墨北阡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发掘已接近20天,有什么新的发现?4月17日上午,记者对考古现场探访得知,在四次考古发掘中已经发掘出3000件文物,考古队员发现了周代成形的围墙,40米乘以40米的围墙首尾相连围起了一个1600平方米的空地,根据先前发掘出土的陶器以及周代贵族墓群遗迹,专家们推测围墙里很可能是周代一个军事营地。另外,考古队员还进一步明确了用来聚会休闲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两个广场,还发掘出了其他陶器,3000年前周代较完整的陶豆也重见天日。 

现场引来游客参观 争相体验“时空穿越” 

4月17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即墨金口镇北阡大汶口遗址发掘现场。现场有不少的探方,有圆形的还有方形的 ,几十名考古人员正在仔细地发掘。记者还发现了很多年轻面孔,他们是来自山东大学考古学系的学生,这些学生也都拿着小铲子仔细地铲土。 

不仅如此,记者在现场采访的时候 ,遇到了不少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原本寂静的小村庄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在考古发掘现场一条马路上停靠着不少青岛牌照的轿车,还有不少挂着莱阳牌照的轿车。“又发掘出什么宝贝了?”一位穿着休闲夹克的小伙子探着头询问考古人员,记者与其聊天了解到这名小伙子姓吕,今年23岁,来自莱阳,“我喜欢考古 ,专门从莱阳过来的 。”小吕告诉记者,他是一名文物爱好者,对考古非常感兴趣,光在电视上看考古他觉得不过瘾,当天他专门开着私家车和朋友从莱阳赶到发掘现场。 

村民李女士介绍,得知当地再一次进行考古发掘后,不少当地村民和游客纷纷赶到现场看热闹,担心影响考古人员,他们一般都是趁着考古人员吃饭期间跑过来。

围墙圈起“军事营地” 揭示当时兵荒马乱 

在对周代时期的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在一块平地上画出了两道近乎平行的白线,两道白线之间的距离大约有半米。据介绍,这两道白线内的土层与周边明显不同,而且土层被夯压过硬度比较大,“经过我们分析判断,这白线中间的土层是夯土基槽,也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地基。”一位考古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分析,夯土基槽上面原本是一道围墙,但由于年数较长,围墙早已不在,只剩下了“地基”。 

据考古队员介绍,在之前的发掘中,他们就曾发现了这样的围墙,但这次有了更进一步发现。“不仅原来的地方有围墙,周围也都有围墙,而且这些围墙还连接在一起后围起了一片空地,空地长宽各是 40米左右,面积大约有1600平方米。“在这片空地里,我们之前还发现了六个墓穴。”一位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在对墓穴的进一步发掘中,他们发现墓穴内有大量的陪葬品,“陪葬品中除了陶器以外,还有一些类似兵器的铜器。”考古人员介绍说,根据这些发现,他们分析这块被围墙围起的平地可能是当时的军事营地。 

“我们目前也只是推测,至于这到底是不是一座军事营地,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才能得知。”事后,一位考古人员介绍说,如果靠着生活区不远的这片区域真是一个军事营地,就说明周代特别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诸侯争霸,这里处于兵荒马乱的状况。 

休闲广场距今7000年 较大的面积160平米 

之前在对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化土层发掘时,几个考古队员对土层进行分析后也有了重大的发现。“这里的土层非常单一,没有任何其他土壤夹杂在里面。”一位考古队员介绍说。据介绍,对于这片单一土层的空地,考古人员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广场。 

除了这个广场外,他们还发现了另一个广场。“对于两个广场,我们也进一步明确了面积,两个广场一个160平方米,但破损比较严重,另外一个也有100多平方米。”考古人员介绍说,这两片空地的土层比较相似,土质单一且被夯实,没有任何建筑物。 

对于这两个广场的作用,考古队员分析,这可能是古人们平时聚会休闲的地方。“大汶口早期文化距今已经7000年,而这两个广场也反映出当地居民已经懂得聚会休闲,这是对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的一种反映。”考古人员分析说。 

3000岁陶豆重见天日 相当于如今水果托盘 

北阡遗址分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和周代。“从两个时期所发掘的物品中,我们也能看出里面的不同。”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在对两个时期的发掘中,他们都发现了大量的贝壳、海蛎子壳,而且这些贝壳、海蛎子壳还比较集中。“就拿海蛎子壳来说,虽然两个时期都发掘到了,但不同年代的海蛎子壳的大小不一样。”考古队员介绍说,在较早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他们发掘的海蛎子壳中个头大的比较多,“最大的长约27厘米,个头比人的手掌都大,而且这些大个头的海蛎子壳比较普遍,数量也比较多,但在周代时期的位置发掘的海蛎子壳中,虽然也有个头大的 ,但数量要相对比较少一些。”考古人员介绍说。 

“海蛎子个头的变化也能说明沿海地区的人口在逐渐密集。”考古队员分析说。“通俗一点讲地话,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由于人数较少,对海蛎子的需求量不是很大,海蛎子可以长到个头很大后再食用,而到了周代人口越来越多,海蛎子的需求量肯定要变大,人们可能等不到它长大就采去食用了。”事后,考古队员表示说。 

另外,记者了解到,考古队员们在进一步的发掘中,仍然发现了很多的陶器 ,石器 、骨器 ,少量铜器等遗物。其中一个比较完整的陶豆引起了考古人员的兴趣。记者看到,这个陶豆类似于现在的水果托盘,只是上面的托盘残缺了一块。据考古队员介绍,陶豆在周代比较普遍,是用来盛放食物的。

先人靠海吃海鲜挖坑埋柱抗台风 

北阡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几十万件各种贝壳标本,大量的磨石当与遗址中出土的数量众多的骨角器与蚌器的加工有关,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采集与捕捞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考古现场以前就靠着大海,说明我们的先人就生活在海边。”当地村民王先生告诉记者 ,他们考古发现了先人的村落遗址,有房屋和墓葬旧址,这里背后靠着群山,前面靠着大海,特别适合人类生存。 

那么在海边我们的先人是如何生活呢?随后考古人员向记者还原了我们先人的生活状态,“因为靠海,他们就吃海鲜。”考古人员说,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当时的海洋资源丰富,先人能吃到各种各样可口的海鲜。 

记者看到考古现场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深坑,一位考古人员告诉记者 ,这些大大小小深坑就是埋柱子的地方,“我们的先人很聪明,为了抗击大风他们在海边埋了不少的柱子。”现场考古人员告诉记者 ,在远古时期,为了抗击大风,他们建房子先挖柱洞,他们在附近的山上砍伐了树木做成粗细不等的圆柱子,然后在柱子上绑上厚厚的茅草和秸秆,最后在经过加工就成为了先人居住的海边茅草房。 

据考古人员介绍,海边经常会刮大风,如果房屋建造不够牢固,根本经不起大风,柱洞是先人的一种发明,这些柱洞和现在的钢筋差不多,先人建造的房屋非常结实耐用,可以抵御台风的袭击,可以看出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勇气。 

“我们的老祖先不仅聪明,还会废物利用。”现场考古人员告诉记者 ,发掘现场圆圆的大坑其实叫窖穴,在远古时期,这些窖穴用来储存食物和放一些生活用品,而一旦窖穴废弃的时候,他们又用这些废弃的窖穴来盛放垃圾。 

“这里空气比较新鲜,我经常带着家人朋友前来游玩。”家住即墨的于先生告诉记者,这里的山头绿化非常好,周围没有工厂和企业,这里相对比较安静,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他经常和朋友一起爬山游玩。采访中不少游客对此处同样表达了赞美。 

村民柯先生告诉记者,这里群山环绕,风景秀丽,而考古现场背靠群山,前面是宽阔的平原,而不远处就是大海,不少游客来这里游玩也会流连忘返,先人选择在这里居住是有道理的。 

3000件文物展现原貌 考虑建立遗址博物馆 

“北阡遗址到目前为止共出土可复原器物3000余件。”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告诉记者 ,北阡遗址经过四次发掘,收获特别丰富,从目前所发掘的地层堆积情况看,北阡遗址主要反映了两个时代,他们在现场发掘了活动广场、房址(柱洞)、墓葬、灰坑等遗迹、大量陶器石器、少量骨器蚌器等三千余件遗物。 

“3000件文物还原了我们祖先的生活。”考古人员告诉记者 ,这次考古还发掘出了植物遗存和动物遗存,其中植物遗存包括人工栽培和野生植物。“通过研究,在这里可以种植小麦、大豆、粟等,不仅如此,他们还饲养家畜,可以想象远古时期他们在这里生活劳作的场景。”考古人员说。 

据林玉海介绍,北阡遗址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证实了早期青岛地区已有较高发展水平的史前文化存在 ,发掘的深入,对进一步揭示胶东半岛的贝丘遗址的文化面貌,研究这一地区当时的聚落结构、人群组合方式、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性质 、自然环境和海岸线的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将对这个地方进行保护利用。”即墨博物馆张文博馆长告诉记者 ,下一步他们将考虑建立遗址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 

■幕后 

为什么要开展第四次考古? 

这次考古发掘开始于2013年3月30日,是考古人员对北阡遗址的第四次发掘,预计要进行两个月的时间。之前在2007年、2009年和2011年进行了三次发掘,第一次发掘面积350平方米;第二次发掘面积550平方米;第三次发掘面积800平方米。那为何要进行第四次发掘了?对此,记者采访了林玉海。 

据林玉海介绍,第四次发掘将结合前三次考古以及相继开展的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研究、石器研究、陶器研究、聚落考古研究等,宏观观察研究遗址中各遗迹的分布规律,通过各类遗迹、遗物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复原大汶口文化早期(包括最下层的北辛文化晚期)和周代北阡人生产、生活情况及社会形态。 

另外,林玉海表示,在之前的发掘中还存在很多的疑问,如大量的大汶口文化早期房址为何几乎未见到活动面、灶址等,一个个的柱洞、柱坑和各遗迹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周代环壕的布局,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广场大小、用途等。其次,这次发掘还将进一步揭开北阡遗址除了发现北辛文化晚期陶片和柱坑、柱洞等遗迹后,是否会有更多新发现。 

通过这段时期的发掘,目前已经明确了周代环壕、墙基的长宽(东西、南北各40米),基本明确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大广场(破坏严重,面积160~170平方米)、小广场(面积约100平方米),而且又出土了部分遗迹、遗物 。 

在几名考古队员的房间内,一件件文物整理过后装进了专门的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上都标着这些文物的发掘人以及名称等信息。“工作确实挺累,但看到这一件件的文物被发掘出来,想到这每个文物背后所反映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心里一样很快乐。”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带队的王老师表示。 

责任编辑:Catherin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