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研讨骨器 可看出富人穷人吃的骨头不同
渑池笃忠遗址出土的骨手镯
登封南洼遗址出土的贝币
温县陈家沟遗址出土的骨簪
会议中展示的考古成果
你知道“逐鹿中原”的来历吗?
你知道新西兰毛利人骨鱼钩吗?
国际动物考古专家聚首郑州,告诉你动物骨头上藏的秘密
考古专家从啃过的骨头上
可以看出是富人吃的,还是穷人吃的
昨天,来自匈牙利、美国、法国、西班牙以及中国等10个国家的动物考古专家聚首郑州,围绕骨、鹿角和蚌壳制品的制作工艺、功能、微痕等展开研讨,旨在推动骨器研究国际化进程。郑州晚报记者 尚新娇
动物考古研讨会首次聚首河南,也是首次在亚洲举办
4月14日~19日,由省文物局主办的“国际动物考古协会第九届骨器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匈牙利、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以及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国内10余个学术机构参加研讨会。骨器研究组负责人、匈牙利中欧大学教授AliceM.Choyke将这次会议称“第一次在欧洲以外相会”。之前,国际动物考古协会对骨器的研究集中在欧洲。她冀望此次会议能够打破时空局限,扩大中国骨器研究在国际同行间的影响和推动国际化进程。
国际动物考古协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目前有30个理事,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考古研究员、博士马萧林是中国唯一一个成员理事。“这次研讨会在郑州举办,也是首次在亚洲举办。国际动物考古协会分为11个研究组,骨器研究组就是其中之一。”马萧林说,研究人员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加工骨(特别是鹿角和象牙),洞悉当时的自然生态、生产技术、人与人的关系等,从骨器上甚至可以看出富人与穷人吃的骨头的不同。
郑州商城遗址发现的制骨作坊,多为王公贵族所控制
你能想象吗?在古代,缝衣服用的骨针、盛食物的勺子、绾头发的簪子,这些都来自骨器。它们还可制作成项链、手镯,用于装饰。这些在《诗经》中早有描写,“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雕刻骨器叫切,雕刻象牙叫磋,雕刻翠玉叫琢,雕刻美石叫磨。
“骨器研究通过从动物骨骼的种属、年龄、部位、数量,以及上面所砍砸的痕迹,可以发现当时对待畜类的方式,借此还原人们与骨器的关系。比如通过对安阳殷墟、三门峡虢国上阳城、新郑郑韩故城3处都城遗址出土的制骨手工业遗存,研究商周时期骨器制作的工序、专业化程度及组织管理水平等。”马萧林说,“郑州商城遗址就发现有制骨作坊,这些制骨作坊一般规模都比较大,为王公贵族所控制。”
为啥叫“逐鹿中原”?中原地带最早常见的野生动物多为鹿
“逐鹿中原”这个成语虽然意在战争,但也暗示了中原地带与鹿的关系。在骨器研究中,专家发现,中原地带最早常见的野生动物多为鹿,野生的食肉动物相对较少。但随着环境的改变,人们安居下来,加上猪马牛羊的味道好,就进行圈养,家养动物多了起来。因而考古发现的骨器多为牛骨、马骨等。
马萧林认为,骨器与玉器、陶器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在2000年三门峡虢国上阳城考古发掘中,发现好多制作废料,有半成品、成品,且这种原料全是牛骨的腿骨,通过分析,这些牛骨全是从屠宰场来的。从中可以分析出在西周晚期制作骨器的整个过程,也可窥见当时的社会形态。”
“骨器所持续的年代比较久远,只不过后来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做工具的少了,做装饰器的多了。直至现在,少数民族仍有骨雕存在。”马萧林说。
这次研讨会有多小众?他们还要研讨毛利人的骨鱼钩
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完成对灵宝西坡、禹州瓦店、安阳鄣邓、三门峡李家窑、新郑郑韩故城等24个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科学鉴定和研究工作;完成商周制骨手工业考古研究、动物骨骼表面风化的民族学考察、东周制骨手工业考古研究、河南仰韶文化早期动物遗存研究等8个科研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动物骨骼遗存科学标本库及共享平台研发”等多个重要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此次研讨会将举行20场学术报告及15次海报展讲。与会专家将依据国际上的考古实例,对罗马尼亚铜石并用时代库库泰尼文化出土的猪骨和猪牙制品的意义、公元700~850年里伯市场的鹿角梳和鹿角制品、新西兰毛利人的骨鱼钩、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项链、西班牙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出土梳子的微痕分析、河南安阳铁三路遗址商代出土骨簪的生产工艺、欧洲新石器时代骨匕的特殊意义、幼发拉底河中游地区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的骨印章等学术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名词解释
动物考古学:又称骨骼考古学,研究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学科,是考古学和古动物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可以揭示古代人们选择食物、狩猎、饲养家禽家畜等方面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概况,比如,取用哪种动物的牙齿或壳制作饰品,选用哪种动物祭祀和随葬等。遗址内出土的特定动物或动物群,可指示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气候与环境状况。古遗址中的动物遗存,对研究古代的动物资源、生态环境、经济模式、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其他考古遗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