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三水再次发现一座明清古墓 墓主人头发整齐(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专家将棺内黑色积水排出后恢复尸体形状

三水一建筑工地挖出400多年前古墓,尸骨由省药学院带走鉴定

三水一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突然发现一座“神秘”古墓,后经省相关专家现场勘查后抢救性挖掘。昨日记者获悉,经初步鉴定,该古墓为明清时期,墓主尸骨由省药学院带走作进一步鉴定和处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专家将棺盖打开

建筑工地惊现古墓

古墓所在工地位于三水西南新华路与环城路交界处,现在是三水中医院的施工工地(即旧人民医院院址)内。1月13日上午,工人在进行挖掘工作时,无意发现了两块木棺椁盖板,三水中医院有关负责人立刻制止了工地施工,向公安及文物部门报告,并对现场进行保护。接到报告后,公安部门对古墓周边的工地进行封锁,文物部门立刻上报省市职能部门,对该区域进行勘察发掘。

据工人李师傅介绍,该长方形双层棺木呈东北、西南方向,位于地面一米之下。其外面一层厚约5厘米互相契合的黄色木板顶部部分脱离,里面一层颜色黝黑,两层间隙中有黑色液体和网状纤维。“当时铲车都无法挖掘,后动用电钻才穿透。”施工方项目工程师毛为华告诉记者,覆盖着的这层灰色石板就像自然界的中风化岩,硬度很大,应该是手工制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工作人员拿着古尸头骨

墓主为明清大户之家

三水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接报后赶到现场,并请省里考古专家前来鉴定,确定是原地保护还是由专业施工队和专家进行抢救性挖掘。

1月15日,省考古队进驻场地进行为期5天的勘查。19日上午,省考古队对墓葬进行挖掘,在省考古研究所朱非素教授和省药学院张文光副教授现场指导下,先对包裹着棺木的坚硬夯土一层层切割,整体将外层椁抬起。当天中午12时,棺木被打开,里面一具明代女尸在时隔400多年后重见天日,墓内除墓主的骨架外,仅剩下墓主梳理整齐的头发、木质发簪和衣物上残留的金丝线,并无陪葬品,专家分析这与明代“厚养薄葬”习俗有关。此外,在内棺底部还发现有木炭铺底,这对尸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专家分析,根据牙齿的磨损程度及其它一些骨骼特征,专家们推测墓主是一个30岁左右的女性,身高1.56米左右。从墓葬结构和穿戴来看,墓主应是当时的大户之家。

据朱非素教授介绍,此类墓葬在珠三角地区还是比较少见,她曾于1986年在三水西南邓坑发现类似墓葬,但不如此墓保存完好,东莞在2003年也曾发现类似墓葬。该墓对于研究当地历史和文物保护的宣传很有意义。目前,棺木在三水区博物馆保管,墓主尸骨由省药学院作进一步鉴定处理,施工现场也已恢复施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专家将棺内黑色积水排出后恢复尸体形状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