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盗多次古墓为何千年不倒 南朝画像砖室墓搬至新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听说这座砖室墓多次被盗掘,也没有钢筋水泥混凝土加固,怎么没有坍塌呢?”我市最近出土的南朝画像砖室墓搬至新家,不少市民对古墓保护得如此完整心生疑惑。

多次遭盗古墓为何千年不倒?

砌法考究,记号砖、楔形砖组合挤压

2012年9月初,考古人员在新城西区国防路建设项目工地上发现一座已凸出地面的砖砌券顶的古墓葬。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和清理,一座南朝时期砖室墓现身。

这座砖室墓位于我市新公布的甘泉—杨庙战国至五代墓葬埋藏区范围。考古人员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走访附近老百姓,得知砖室墓葬原葬在一座高山之上,据此附近出土的石质墓志记载,明代称此为“白塔山”。山头上的土方已为现代砖瓦厂制砖坯所取用,墓葬上原有封土亦荡然无存,致使砖室暴露于现地表。这座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和主墓室三部分组成。坑口的东南面,为斜坡形墓道。墓门为双券顶结构,外层券顶略凸出。

“这次新发现的南朝画像砖室墓保存比较完整,里面的画像砖和花纹砖在扬州比较罕见,对研究扬州地区的佛教文化以及佛教与道教的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感言。据悉,此墓葬多次遭盗掘,里面仅出土青瓷盘口壶等残件,但墓葬形制保存基本完整,特别是墓内装饰有题材独特、内容丰富、保存完好的画像砖雕,在扬州地区极为少见。墓中大量出现的各种莲花纹砖和朱雀、人首鸟身等画像砖,采用了浅浮雕、高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工艺精湛,画面生动而富于变化。

尽管没有钢筋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但是,考古人员感叹,这座砖室墓整体砖壁砌法考究,由壁底部开始就渐弧状向上,到顶部为椭圆形。“主要采用不同类型大中小记号砖、楔形砖组合,相互挤压,这也是墓葬多次遭盗而千年不倒的原因。”

砖室墓如何进行保护与展示?

建议开辟陈列室或半入土后搭建玻璃罩

由于该墓在原址保护有较大的困难,为此,市文物主管部门决定对该墓进行整体搬迁。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本月18日、19日,终于顺利完成了南朝画像砖室墓整体搬家的任务,这也是扬州地区首次对古墓葬进行整体“搬家”。

如今,砖室墓穿了多层防护服静静地呆在新家,这两天,有一些市民怀着好奇心,特意前往想亲眼看看这座南朝画像砖室墓,可惜如今仍不能一睹它的真容。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馆长李斌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做砖室墓的保护与展示方案,在方案没有成熟之前,不会拆掉上面的石膏,盗洞的地方蒙好材料布,这是目前比较好的保护措施。”

对于这座南朝画像砖室墓的保护与展示,市民徐先生建议,可开辟小型陈列室,可借鉴30多年前的做法,将砖室墓藏在土里,里面装设照明设施,并打开封门,再复建墓道,使游客有穿越时空之感,可以弥补现在看不到“藏”在梅花岭下的同类砖室墓的遗憾。

而市民吴先生则建议,砖室墓一半入土,“其余部分可以在上面搭建一个玻璃罩,游客可以隔着玻璃罩观看里面的花纹砖和画像砖,因为如果今后展示的时候,游客可以零距离接触到花纹砖和画像砖时,难免不会用手摸,或多或少会对上面的纹饰造成磨损。”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