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水下考古中心渐近

近期召开的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获得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的全国五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式出炉。其中,青岛胶州湾赫然与南海一号、西沙海域、福建平潭、丹江口水库一并纳入国家水下考古重点项目。

这是继2008年与宁波、福建、武汉共同列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考古中心四大基地后,青岛向全国水下考古重镇目标迈出的又一重要一步。

“伊丽莎白皇后”号堪比“南海一号”

日德海战遗存确立青岛水下考古地位

2004年前,青岛人对胶州湾这片熟悉海域的了解,还只停留在史料中有关一战记载的只言片语。然而,这一年,奥地利外交部一封有关1914年日德之战沉船“伊丽莎白皇后”号的问询函,首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下……

那次官方问询,当时只有一个摘自史料的简短回复。据青岛海港志及青岛档案信息网描述,“伊丽莎白皇后号”是一艘鱼雷装甲巡洋舰,当时算是十分先进的战舰。一战爆发后,它主要协助德国驻军巩固青岛的海上防务。1914年为防止军备资敌,阻塞青岛港口主航道,“伊丽莎白皇后”号打开海底阀门,自沉。日军占领青岛后,曾陆续打捞起沉没在胶州湾内的德国舰船,但未见打捞“伊丽莎白皇后”号的记载。

迫于人力、技术和财力限制,系统地探测始终未能展开。2012年9月,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联合开展的青岛沿海水下文化遗产调查中,胶州湾海域水下考古调查才作为其中一个专项而展开。身为国家首批水下考古队员的青岛市文物局文物处长邱玉胜,作为青岛基地负责人参与了全过程。他告诉记者,此次调查探测的24平方公里海域内,共有三处遗存,其中一处所发现的位置、尺寸及海底保存状态等信息,均与文献记载的“伊丽莎白皇后”号较为相符。

发现水下静默百年的 “伊丽莎白皇后”号,对于这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城市而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市文物局局长郑安新更愿意把它与全国引为轰动的 “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作比:“‘南海一号’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海上商贸领域的历史,胶州湾海域沉船遗存则是近代军事遗址的代表,它的发现丰富了水下考古沉船遗存的类型,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新增5个考古专业编制

琅琊古港、金口古镇、宋金海上战场将成水下考古重点

地处中国北方、建置120多年,青岛属于普遍被认定考古资源匮乏的城市。然而,恰是这样一座城市,早在1989年国内水下考古起步时,就参与了几乎所有国家重点水下考古项目。

2011年,全国培训水下考古专业人员不足90人,青岛就有两人。去年探测胶州湾海域一战沉船,有过多次国内水下考古经历的邱玉胜的“爱将”尹锋超,已能独当一面。他不仅熟练应用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磁力仪等海洋物理探测设备,还具备了全密闭潜水探摸的技术素质。2013年,青岛水下考古专业队伍阵容将扩充。前不久,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正式加挂 “青岛市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匾,同时,确定将在原有的4个编制基础上增加5名水下考古人员编制,机构规模扩至9人。

这也就意味着,胶州湾军事沉船遗存,这一受到国际关注、并可为全国其它地区同类水下遗存研究提供参考的近代军事文化遗产的调查与原址保护,在2013年将继续走向深入。在项目负责人邱玉胜拟定的新工作计划中,继续加强水下培训环节,从60米深潜到全密闭潜水均在计划之内。与此同时,展开对青岛海域沿岸以明清海防遗迹为主打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普查。

在邱玉胜看来,青岛水下考古资源远不止于此。“从古至今,诸多与海洋相关的事件都与青岛有关系:秦汉时期的琅琊古港,当时与日韩近海商贸往来主要由此出海,那时的码头、海岸什么样,都等着我们去探寻;唐宋时期的板桥镇,当时全国五大市舶司之一,它也是一条水下线索;还有南宋时期,宋金海战的战场,我们从2002年起,就陆续做过三次调查,但都没能找到确切地点;明清时期的即墨金口镇,是当时国内南北近海贸易的重要口岸……这些都将成为下一步青岛发掘本土特色水下文化遗产的重点。”

拟设水下考古研究专业

蓝色硅谷勾画水下遗产研究保护培训基地蓝图

2007年和2011年,市文物局承办了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第四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和首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培训班的实习任务。基于此,邱玉胜寄望青岛成为未来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基地,而这一目标不久将在筹划中的位于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得以实现。

在未来的蓝图中,基地将成为拥有水下考古技术研究、文物保护和人才培养三项功能的综合基地,成为全国顶尖的水下考古人才和技术的集聚地。目前,一国家级水下考古研究机构正待落户在此;一周前,山东大学考古系博士生导师方辉教授向记者明确表示,“不排除在已落户青岛蓝色硅谷的山东大学分校开设水下考古专业研究方向。”

伴随基地的建设,青岛还将陆续开展一系列有关青岛海域“一战”军舰遗迹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掘及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并已具体拟定在今年举办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

市文物局局长郑安新表示,胶州湾海域铁质沉船线索的发现,丰富了青岛近代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拉开了青岛沿海近代军事文化遗产调查工作的序幕。下一步,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作依托,加之山东大学考古专业人才培养聚集力,青岛必将成为具有专业实力与辐射力的国家级水下考古中心。而文化专业领域发展水平的提升,势必带来整座城市影响力的提升。

链接

青岛水下考古大事记

1989年 中澳合作首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青岛举办,青岛市文物局邱玉胜参加培训。

2006年 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青岛设立 “黄渤海水下考古工作站”,主要职能是协助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发掘、研究黄渤海水下考古工作。

2008年 青岛市文物局与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青岛基地正式成立,为青岛乃至山东沿海水下考古打开了全新局面,也为黄渤海海域地方文博系统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及水下考古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009年 市文物局尹锋超参加第五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2011年,青岛承办首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培训班,我市共三人参加培训,青岛展开水下考古人才梯队建设。

2010年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挂牌成立,该基地是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十二五”规划统一部署的三个区域性保护中心之一。

2012年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市蓝色硅谷核心区管理委员会签署 《关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建设项目的协议》,基地落户蓝色硅谷核心区,成为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项目之一。

2012年11月 市编办批准成立青岛市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增加5名编制,以加强我市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力量。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