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遗址惊现两座大墓 “阳燧”等众多文物出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阳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M8大墓 道像香蕉,称为香蕉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始瓷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墓四角均有墓道

西周时期实行“多都并存”,宗周(今西安)、成周(今洛阳)均是当时的都城。近日,考古专家又在周原遗址一墓葬群首次发现2座带墓道的诸侯级大墓。专家推测,周原遗址可能也是西周中晚期的都城之一。

此次发掘中,除了出土大量的珍贵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外,还发现了一件当时的取火工具——“阳燧”。阳燧是如何取火的呢?

墓主

一男一女并非夫妻

2011年至2012年底,省考古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周原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周原遗址东部边缘的姚家墓地及周边进行考古钻探与发掘,共发现西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130座,其中包括2座带一条墓道的大墓(M7、M8),这在当时一般是诸侯级别或王室重臣的人物才能享有的。

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钟建荣说,此前,在周原遗址仅发现1座带墓道的西周大墓,此次同时发现在一个墓地有2座带墓道大墓,着实令人吃惊,他们是夫妻还是什么关系?

这2座大墓属于西周中晚期,大墓形制特殊,M7墓室四角各有一条窄而短的斜道;M8墓道整体呈弧形弯曲,因形似香蕉被称为“香蕉墓”,这种形制之前全国仅发现2座。由于这2座大墓均被严重盗掘,在墓道两侧仅残存有车轮痕迹,出土文物甚少。在M7墓中出土有三足瓮和一件“矛”(兵器还是车马器,尚待查证);M8出土一件玉琮。

三足瓮是女性的象征,玉琮则是男性的象征,由此推断,M7为女性墓,M8为男性墓。难道二人是夫妻?考古人员给予否定,当时夫妻墓是并列的一东一西,而这2座墓却是一南一北,这种形制差异甚大的带墓道大墓共属同一墓区的现象,在全国西周墓地中尚未见到,墓主是何关系,令人难解。

专家推测,这么多诸侯或王侯重臣居住的地方,至少还有“王”在这里统管。由此推断,这个地方应该是西周中晚期的都城。在西周,实行多都并存,周原应该是都城之一。

原始瓷

再添新造型簋、觚

此次共清理发掘了44座墓葬,1座马坑和1座车马坑,墓地起始年代不晚于西周中期偏早阶段,延续使用至西周晚期。

在墓葬中,考古人员首次在周原地区发现随葬的陶甗、陶丸、椭圆形小石子,这些仅在秦人墓中出现过。而出土的精美玉器中,还有龙凤纹玉牌、玉鹦鹉与圆雕玉伏兽,堪为玉器中的精品。而原始瓷簋、觚的出现,这两种造型在全国也是首次发现。

专家介绍,原始瓷最早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一直流行到东汉时期。长期以来,由于在北方没有找到原始瓷的作坊,不少学者认为原始瓷只有南方生产,进贡或流通到北方。而这两种造型的原始瓷,在南方没有出现过,极有可能说明北方当时也生产原始瓷器。

对姚家墓地周边钻探时发现了一处制作角镞(箭头)的灰坑遗址,其中有制作角镞的下脚料、半成品和成品。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角镞竟然是鹿角做的,古人将鹿角削尖后打磨,成了武器箭头。

阳燧

阳光下三五秒生明火

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一件小小的如同铜镜的文物,则颇令人惊奇。考古专家称之为“阳燧”,直径10厘米左右,这在周原遗址是第二次出土,其作用则是当时的取火工具,十分罕见。

在古代,人类从利用天然火到后期的人工取火,如钻木取火、摩擦或击石取火,西周人还发明了阳燧,为人类的文明作出卓越贡献。阳燧,是古时用铜质制成的凹面镜,取火原理则是让阳燧的凹面的抛物面镜面向太阳,使太阳光照于其上时,通过其反射而聚焦,使温度升高从而点燃阳燧中的可燃物。在《淮南子·天文训》:“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

这么小的凹面镜真能取火吗?考古人员在1995年周原遗址发现一西周青铜阳燧,后来,专家照其翻模,铸造了一件复制品。

经试验,在强阳光下,复制的阳燧最快时只需三五秒钟,即可将放置在其焦点处的易燃物引燃而产生明火。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