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考古界 江西东周古墓首期发掘完毕

距今约2500—2600年的春秋晚期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古墓,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已经取得了一定收获,目前暂告一段落。由于保存状况较好,在出土的近千件文物中,丝、剑、扇、席有多件改写了最早出土纪录。这些国宝级文物传递着春秋东周时期一个等级较高的文明信息。目前江西靖安李洲坳墓址已建立起了专门工作站,考古人员将继续进行相关的田野调查与勘探工作,期待着能在这片土地上发现更多的周朝文明遗存。
首次发现一坑多棺葬俗
李洲坳墓葬坑内共计有47具棺木,这一发现震动了考古界。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洲坳古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徐长青研究员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先前在江西一带出土的商代遗址相对较多,而对于东周时期的文明状况一直不甚明了,该墓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一坑多棺葬俗更是全国首次发现。这也是国家对这一遗址给予高度重视的原因。
47具棺木哪一具为主棺呢?徐长青介绍说,基本认定位于整个墓葬坑东南角上的第47号棺为主棺,因其有棺有椁,并且在主棺上嵌有金箔饰物,饰有族徽和雷云纹。这件金箔饰物也是我国出土的金制文物中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金饰物。对于墓主的身份,目前尚未明确,通过对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分析,在其余棺木中的遗骸有四具被确定为女性,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未发现遗骸有捆绑及刀剑伤痕,故很可能为主棺的陪葬。经检测分析同时排除了墓主死于战争和突发疫病的可能性。专家表示,下一步还将进行目前世界考古最前沿领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通过分析骨骼中的DNA,以判断死者在遗传学上有无联系,以及确定族群的属性。
墓葬奢华改写多项出土纪录
1888年,和1979年4月曾在江西靖安距离目前发掘的李洲坳墓址仅500米的地方出土过两批青铜器,在这些青铜器上发现刻有关于徐国徐王的铭文。据记载,古徐国大约建于大禹治水之后,历经夏、商、周几个朝代,至春秋末年为吴国所灭,前后历经四十四代国君,而江西一带很可能是徐国被灭后最后的家园。可惜的是,目前在李洲坳古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上未能发现文字记载,并且这部分青铜器与先前出土的徐国青铜器在器型及纹饰上都不尽相同。故目前,还不能确定墓主的身份为徐王,但从陪葬规格判断,墓主很有可能为春秋末期诸侯。
出土的文物都反映出了诸侯国君或贵族生活的奢华。除了常见的玉器,青铜器陪葬品外,宝剑、竹扇、丝织品更是做工精良,设计独到。在陪葬棺木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柄长66厘米的宝剑,剑柄、剑鞘皆保存良好,不但纹饰精美,而且历经千年,剑鞘上纹饰的颜色依然鲜艳,被认定为距今为止,我国考古发掘发现年代最早的宝剑。在发掘清理中,还出土了被专家称为便面的竹扇,呈菜刀形,柄长37厘米,扇面宽25厘米,用精细的竹篾编成,保存完好。专家们称,这是我国出土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类实物。
在考古中,墓葬的棺木内竹席虽是多见之物,但李洲坳出土的竹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且表面经过特殊碳化处理,不褪色、耐腐蚀。
出土的几十件纺织品中,方孔纱每厘米所用的经线达到两百八十余根,每根丝线只有零点一毫米,密度之高十分罕见。另外,出土的丝绢密度也多为每厘米经线六十至八十根不等,表明当时的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为用了朱砂为染色剂,出土的纺织品直到现在仍色彩鲜艳。同时在女性棺木中还随葬有纺织工具,细密精巧,改写了中国纺织织造史。考古人员将对出土的大量文物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出土的纺织品更将展开为期三至五年的研究。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