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埋墓底 李渡古墓发现“最有心计”墓主(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涪陵李渡镇,考古队在现场挖修建古墓的陶砖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墓砖上刻有形同人面的花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墓中出土的“母子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墓中发现的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墓中发现的近两米长的陶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墓群中挖出的八足陶砚

19座古墓发掘工作今可完成,已出土133件文物

“19座古墓个个都有惊人发现!”昨日,涪陵李渡镇玉屏二社冉家湾古墓群发掘工作已近尾声。负责此次发掘的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指着出土的133件文物打趣道,“这些古墓很有意思,特别是12座砖室墓的墓主人,有显富有的,有显艺术品位的,还有十分精明的。”

133件文物最早于王莽时期

在玉屏那个临江的小村子,如果不是这次考古专家进场发掘三个多月,出土了133件文物,当地居民根本不会想到,原来在他们土生土长的这片土地上,竟然蕴藏着如此多的“宝贝”。

“进场三个多月,共发掘古墓19座,其中砖室墓12座,为东汉至六朝时期;石室墓7座,为明清时期。已出土文物133件,其中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铜钱。铜钱上清晰可见‘大泉五十’、‘货泉’等字样,基本可判断为西汉末年王莽时期铸造的货币。”据西安半坡博物馆研究员何周德介绍,在李渡玉屏二社古墓群遗迹地的发掘面积为4800平方米左右。

何周德告诉记者,发掘的19座古墓均有被盗过的痕迹。

出土文物填补重庆考古空白

“目前,发掘工作已近尾声,今日可完成。”张礼智表示,从此次发掘出的文物来看,李渡当时是一个比较繁荣的地方,可能有商贾名流进出,出土的文物不仅填充了涪陵地区乃至重庆的考古空白,也为三峡沿岸,特别是李渡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

墓主将铜器埋在墓底下

“此次发掘出的两件铜器文物的主人,被专家们一致认为是‘最有心计’的墓主。”据何周德透露,该墓主并不像其他墓主那样把铜器放在墓室里,而是颇具心机地将铜器埋在墓底之下,如果不是考古组织方要求把所有的墓砖搬走,人们根本不可能发现它们。

人面纹眼鼻口胡须全有

在涪陵李渡镇玉屏二社(原平安村)一个叫冉家湾的地方,昨日最后发掘出的是一座六朝时代的凸字形墓。“这个被列为8号的古墓最特别!”据负责此次发掘的西安半坡博物馆研究员何周德介绍,墓壁砖上刻有形同人面的花纹,有眼睛、鼻子和嘴巴,甚至连胡须都清晰可见。

“装饰墓室的人面纹,现在来看更多包含的是当时的艺术风格,充分印证了墓主是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何周德肯定地说,8号古墓出土了4件文物,除了六系盘口青瓷壶和两件青瓷碗外,还有一只八足陶砚。

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称,该墓初步判定为六朝时期的砖室墓,人面纹在三峡库区属首次发现。

近两米长陶棺要7个壮汉抬

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同属我市首次发现的陶棺更是显露出墓主的富有。据何周德透露,当考古人员打开4号古墓时,在里面发现了一些陶制碎片,专家们从外形上判断出是陶棺。

昨日,记者在涪陵区博物馆内见到了几乎被完整修复出的东汉时期的陶棺。陶棺底座长1.93米、宽48厘米、含棺盖高71厘米。张礼智说,这么长的陶棺在全国也很少见,在重庆尚属首例。当时发掘出来后,由7个壮汉合力才将它抬下了坡。

专家们根据墓内发掘出的陶罐、熏炉、陶狗、陶鸡、陶佣等文物分析,墓主不仅是个身高1.8米左右的高个子,而且还是当地比较富有的人。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