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找到了南朝陈文帝陵墓? 考古队正在进行勘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现场,下面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陈文帝陵墓,目前还不得而知

“不得了,我家附近发现帝陵了,南朝的,1400多年前了。”昨天,市民陈先生向现代快报热线96060爆料:栖霞区宁镇公路附近,发现六朝的帝王陵,考古队已经进场了。 

陈先生所说的“帝王陵”,在一个山包上,斜对面几百米处,有一对石刻,威武挺拔,似乎在镇守着不远处的陵墓。石刻边上有一个文物保护碑,写着:永宁陵石刻。也就是说,它们是南朝陈文帝陵墓前的石刻。这是否意味着陈文帝的陵墓被发现了?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这里正在进行勘探,是否有帝陵还不好说。未来,这一带很可能要建六朝石刻博物馆。 

山包上拉起红绳子 

这是一个并不显眼的小山包,山包的前方,是一个个鱼塘,养鱼人在鱼塘边上留下了渔网。 

陈先生说的陵墓就在山腰上,考古工地上树木已经被清理,地上用白色的石灰粉画了线,拉起了红绳子。由于是中午,考古工人们正在休息,所以工地显得有几分冷清。地上的石灰粉画得很有规则,红线拉起的范围,粗粗一算,大约有60米长、30多米宽。工地以及周边有规律地分布了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直径5厘米左右,小洞旁边是一截截圆形的泥土。这些小洞,是考古人员留下的。 

陈先生是一个文物爱好者,这几天天天跑来看,听说陵墓就在红绳子拉起的范围内,“就在这个地下。” 

几百米外有永宁陵石刻 

站在考古工地上,一直往前方看,会看到一对石刻。 

南朝陵墓前,都有石刻镇守。据东汉《风俗通》记载,神道石兽的作用主要是趋吉祥、驱鬼怪和象征墓主身份及地位,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墓神道上就置有高大的象、马等石兽雕塑。后来,王公贵族也竞相效仿。到了南朝,什么级别用什么样的镇墓兽,有了非常严格的等级区别:皇帝陵墓神道石兽是独角的麒麟、双角的天禄各一;王侯陵墓的镇墓兽则用没角的辟邪。 

那么,这个山包正对着的是什么石刻?越过池塘,在一个菜地旁,现代快报记者找到了它们。一东一西,两尊石兽,东面的一尊,有长长的双角,眼睛大大圆圆的,暴突出来,看上去很凶悍;西面的一尊,长了一只角,也是暴突的大眼。两尊石兽相距30米左右,彼此对望着。离它们不远处,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上面写着:永宁陵石刻。时代为陈天康元年(公元566年)。 

还不确定是南朝帝王墓 

这两尊石兽,是否意味着附近就是陈文帝陈蒨的陵墓?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与发展学院教授王志高说,1400多年前,应该是这样的,但这么多年下来,这些石兽是否还处于原地,就很难说了。 

在2009年和今年上半年,王志高等专家在这两尊石刻周围进行过两次调查,发现了一些重要考古线索。王志高说,附近确实有墓葬,属于南朝晚期,但不能确认墓主人的身份,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如果发现确凿证据,证明这的确是永宁陵,那么将是南京第一个被考古确认的六朝帝陵。” 

不过,南京市文广新局的一位负责人说,这个地方的考古勘探才开始一个月左右,山包上是不是有古墓还不好说,至于是否就是南朝帝王陵墓,就更难确定了。她解释说,未来,南京将建一个南朝石刻博物馆,现在进行的是正常的考古勘探,好为将来的保护规划提供数据。“建设方案还没有确定,我们按规范先进行勘探,所以地上有很多探洞。”一位考古专家表示,考古现场和石兽并不是在一条垂直线上,有一点点偏,因此,墓主是否陈文帝,勘探完之后才能确定。 

新闻延伸 

“抠门”的陈文帝 

历史上,陈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王志高说,陈文帝是南朝时期陈朝的第二任皇帝,是陈霸先的养子,当皇帝只有7年时间。 

陈文帝曾经协助陈霸先消灭王僧辩部属。陈霸先称帝后,他封为临川王。曾总揽军政,后奉命驻军皖口。永定三年(559年)六月,陈霸先死,陈蒨进京继承帝位,次年改元天嘉。 

陈文帝面对政局动荡、国库空虚局面,平定了各地割据势力,使政局渐趋平稳。他反对奢靡,厉行节约。经过7年的统治,陈朝的经济呈现复兴的景象。 

遗憾的是,天康元年(566年)夏四月,陈文帝病逝,年40岁。六月,葬于永宁陵。 

陈文帝临终前,留下遗诏,对他的陵墓营造提出意见,一定要节俭。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