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仅20天 大王山青铜时代遗址惊现巨型石斧

甘井子区革镇堡街道大王山青铜时代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已经进行了20多天,顶着初冬的寒风,考古工作进展情况如何?现场都发现了哪些宝贝?这些东西能给大连带来什么?带着诸多疑问,记者爬上了发掘现场那段接近60度的陡坡。临近山顶的时候,脚下的路渐渐平坦起来,路上的碎石经过考古人员的简单清理,已经显现出一条1尺多宽的小路。走过这条小路,是一道长达100多米的围栏,据考古队员讲,这条围栏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山石滑落。但站在山顶感受四面来风时,突然觉得,有了这条围栏心里会多几分踏实。

据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工作人员樊圣英介绍,在高山上考古,他们也很少经历。而在记者看来,这种陡坡根本不适合人类生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是目前大王山遗址发现的最大石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两块石斧都有明显的人工雕琢的痕迹。

在这样一个不适宜人居的地方,究竟会挖些什么宝贝出来?看着考古工作人员蹲在布完的探方里,用小铲子和钢挠子轻轻地揭着地表,记者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正说话间,位于考古现场西上方的T115探方传出一声惊呼,只见工作人员从土里拿出了一枚巨大的石斧。这枚石斧器形完整,前端锋口磨得很均匀,目测长度应该在20厘米左右。“前期出土的石斧跟它一比,身量只有它的一半,”围拢上来的考古工作人员都很兴奋,据他们说,这么大的石斧,非常罕见,他们挖了几年都是头一次见。据樊圣英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在考古现场布了30余个探方,发掘出陶片、石斧、石刀、骨簪子等物品。虽然这些东西望上去都很不起眼,甚至破破烂烂,但它们却是那个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最好佐证。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工作人员早晨7点就要到山上开工,直到晚上5点才下山。入冬以后天短了,大家经常是中午回去扒拉口饭,不到1个小时就又赶回到发掘现场。随着深冬的到来,土层变硬,现场的风寒也会越来越大。但考古工作人员并没有担心这些,而是怕发掘工作会受影响,所以大家一直都在抢时间。

“考古是运用获得的各类考古资料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所以说考古不是‘挖宝’,但考古处处是宝。”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本次考古队队长白宝玉指着半山坡上一处已经用苫布罩起来的探方告诉我们,这里是一处房址性遗址,在下一步的发掘中他们会将出土用粗细筛子各筛一遍,然后用浮选法将出土的动物的骨骸碎片、炭化植物遗存分离出来。据他介绍,大多数植物种籽的尺寸都是以毫米计算的,埋藏在土壤中的碳化植物遗骸很难用肉眼发现,常规发掘工具也很难将其完整剔取出来。由于碳化植物遗骸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考古队员通常采用将土壤放入水中、然后让植物遗存脱离土壤浮出水面的浮选法。“经过对这些东西的分析和检测,我们能看出当时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是潮湿温暖的还是干燥寒冷的。如果发现了种植物的种子,不仅会知道当时人们吃什么,还很有可能破解文化传播的谜团。比如大嘴子遗址发现的碳化水稻颗粒,就揭示了水稻向日本、韩国传播的途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就是用来收获植物的石刀,很小巧呦。

在现场的地表上,记者发现了一枚石刀。樊圣英示范给记者看古人如何使用石刀收获种植物:用绳子从石刀上钻出来的两个小洞眼间穿过,将石刀绑在中指上将种植物茎秆割断。也就是说,聪明的大王山先民很有可能过着采集和种植的生活。从大王山山顶上远眺,可以看见不远处的大嘴子遗址。大嘴子的先民种的是水稻,聚落在大王山上先民又种的是什么?发掘现场还出土过不少鹿骨,说明当时的大连气候温和,大王山上树林茂密。可是,当大嘴子先民在平地上生活得十分兴旺时,为什么大王山先民却选择了住在高高的山上?他们是否以狩猎为生?他们在哪里取水?他们是群居还是散居?

这些谜底,都埋藏在大王山青铜时代遗址那些不起眼的“宝贝”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队员每天都在用最原始的工具,做着最枯燥的工作。

新闻延伸:

大王山(也称大旺山) 青铜时代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是10月1日新颁布的《大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施行以来,大连进行的首个抢救性考古发掘。对大连史研究来说,大连的青铜时代遗址与汉墓有着同样重要的考古价值。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