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昨进“宫” 专家:将先作试探性发掘(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终于迁入它的新家“水晶宫”。昨天上午,“进馆典礼”在阳江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前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兰芳,副省长雷于蓝,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等,与近千名市民、游客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粤西渔民吹响角螺号、阳江少林武术学校学生舞龙舞狮、锣鼓喧天……15时32分左右,“南海Ⅰ号”巨型沉箱完全进入“水晶宫”;15时45分,“南海Ⅰ号”沉箱正式拉移到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巨型气囊的帮助下,装载着“南海Ⅰ号”的沉箱被缓缓拖入“水晶宫”。王辉、严亮摄

阳江十里银滩外一片烟波浩淼。昨日,“南海Ⅰ号”正式“驶”入“水晶宫”,近千名阳江市民、游客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年近7旬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徐光冀昨天出席了“南海Ⅰ号”进馆的盛大典礼。尽管多次参与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方案的专家论证会,但昨天面对本报记者采访,他仍然忧心忡忡地说:“整体打捞方案我们差不多准备了10年,如今的打捞工作很细致,但由于过去对此没有任何经验,我们还是不得不担心古船目前在沉箱中的状况……”“沉箱内的淤泥和水对于古船的保护比较好,可如果一旦发生松动,也可能对古船和满船瓷器造成一定风险。”

对于进入“水晶宫”后“南海Ⅰ号”的工作,徐光冀认为必须首先做好文物保护方案,不能冒然打开沉箱。“古船和文物的保护工作将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我建议先对古船作一个局部的试探性考古发掘,然后针对发掘工作的结果针对性地展开文物保护课题研究。等文物保护技术成熟后,再对整船进行大规模发掘也不迟。”徐光冀说。

徐光冀强调说,“先把方案做好,邀请国内一线专家反复论证、修改,然后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方可实施。”他认为,“水晶宫”虽然坐落在阳江,但应该善于运用全国最顶尖的专家和技术开展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以免“走弯路”,对古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中心主任魏峻表示,“后期的考古发掘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所制定的考古发掘工作方案,是以最利于文物保护工作为目的的,二者要相互结合地进行。”魏峻指出,未来对于“南海Ⅰ号”的考古发掘工作至少要持续5—10年,但现在有必要先结合船上的文物保护课题,尽快对古船进行一次试探性的发掘工作。

责任编辑:winn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