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南海Ⅰ号”1.5亿打捞费 到底值不值(图)




“南海一号”明天出水。昨天,负责此次打捞的作业船———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完成了对16个吊点的“落吊”工作。采用整体打捞方式出水,在世界考古史上,“南海一号”还是第一例。同样,1.5亿元人民币的打捞成本也创下了世界沉船打捞史上的天价纪录。打捞上来的“南海一号”将陈列在“水晶宫”博物馆,该馆造价预算同样是1.5亿元。为了一艘沉没的南宋商船,花费3亿元人民币打捞并保存,“南海一号”真值得这么做吗?在“南海一号”出水前,晨报记者分别采访了考古和文物市场专家,解读“南海一号”天价打捞背后的价值。



[价值与意义]
整体打捞保存费用达3亿
2004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按照这一方案,打捞预算为1亿多元。但随着打捞出水时间的推后,打捞成本也逐步上升。按照“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透露的数字,为打捞“南海一号”修建临时码头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施、船舶、人工等,算下来,打捞工程预算接近1.5亿元。如果加上“水晶宫”1.5亿元的造价,“南海一号”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将高达3亿元人民币。方案一出,就被人评价为“不计成本的疯狂举动”。
一位曾参与方案评审的考古专家分析说,一般的沉船打捞也就花费几百万元,“整体打捞并保存”要比“原地打捞保存”多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资金。
史上最贵打捞是否值得
花费3亿元,让“南海一号”昂贵“出水”,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史上最贵的打捞引发争议。
广州市中国古瓷研究会会长赵自强认为,“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南海一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
“即便算经济账,我认为这样的打捞也是值得的。”赵自强回忆说,四五年前,东南亚出水一艘唐代沉船,打捞者有意卖给中国,开价6亿元人民币。他曾跟随国家文物局的人去看过,上面的文物精品很多。但由于资金有限,国内博物馆只能“望洋兴叹”,最后被新加坡一博物馆花5亿元人民币买走。“如果‘南海一号’和那艘唐代沉船相当,那当然是非常值得的。”赵自强说。
昨天下午,上海拍卖行高级经济师陈克涛告诉记者,从文物市场的角度来说,“南海一号”上的文物无论多少,其价值都不可估量。“但国内出土文物的市场价值是虚拟的,这些文物不允许出现在文物市场上。”

与兵马俑考古价值有别
在“南海一号”发现之初,有媒体曾借用部分专家的话称其文物考古价值堪比秦始皇兵马俑。昨天下午,诸多考古专家再次驳斥了这一高估“南海一号”价值的炒作。
“说‘南海一号’堪比秦始皇兵马俑,我认为是高估太多了。”昨天下午,82岁高龄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朱伯谦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古瓷研究专家,他认为“南海一号”无论是市场价值还是文物价值都是相当高的,但还不能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提并论。
我国考古学界泰斗、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也认为,“南海一号”文物及考古价值可媲美秦兵马俑的说法并不恰当。首先,秦兵马俑不仅在我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两者在考古价值上各有千秋,拿它们作比较不科学也不恰当。其次,“南海一号”属于海底考古,秦兵马俑为帝王陵考古,两者属不同范畴,不能拿来类比。 (晨报特派记者郁潇亮广东阳江报道 晨报记者杨育才)
[现场探营] 华天龙进入打捞倒计时
昨天,“华天龙”完成16个吊点的“落吊”,16根钢丝缆索链接顺利。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南海一号”现场副总指挥王仁义介绍说,“华天龙”进驻“南海一号”打捞现场后,立即开始悬挂钢丝缆绳,放置到“南海一号”水下沉井的位置。专业的潜水人员将缆绳与沉井的16个链接点相连。“除了天气,什么都不会影响我们。”
在“华天龙”甲板上,记者看到了将在打捞中起重要作用的深青色气囊。专家告诉记者,在起吊“南海一号”时,首先将采用气囊进行助浮,助浮气囊直径将超过1.5米。施工人员将未充气的气囊分别均匀地安装在沉箱的四周。在“南海一号”沉箱准备起吊时,施工人员再将气囊充足气,助浮气囊将产生巨大的浮力,伴随着“华天龙”的起吊一起将沉箱移到下潜入水的半潜驳船上。
据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副总工程师吴建成称,在起吊装载“南海一号”的上沉箱时,半潜驳“重任1601”的甲板将下沉水面以下约15米的深度,随后“华天龙”将沉箱吊起。起吊时,沉箱不会离开水面,“华天龙”将吊着沉箱缓缓地平移到半潜驳上。随后,半潜驳放下载重浮沙上升至水面,载着举世瞩目的“南海一号”驶向新家“水晶宫”。
昨天下午,记者踏上“华天龙”,发现支撑这钢铁巨臂的平台甲板宽敞得可以进行足球比赛。事实上,这座海上平台接近7个篮球场大小,可以同时容纳300人在上面生活。即使遇到11级台风,“华天龙”仍能安全航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