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将浇洒海水60天保湿
今天上午,“南海一号”将在“水晶宫”外的专用码头登陆。记者了解到,“南海一号”抵达码头耗时12小时。从今天起,“南海一号”将在铺着气囊的滑道上缓慢移动3到4天,预计28日能够进入馆内。
因大风雨推迟8小时起锚
昨天上午9点,是“南海一号”原计划起锚前往“水晶宫”的时间。然而昨天清晨起,阳江区域天空阴霾密布,到下午3时左右下起瓢泼大雨。据当地居民介绍,这是2个月来阳江下的第一场雨。记者昨天来到“水晶宫”边的海域,海上吹来的强风使人说话都有些困难。
据“华天龙”的有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天气原因,“南海一号”将起航时间推后到下午5时,预计将在今天凌晨5时抵达专用码头,并开始进行上岸的准备工作。不出意外的话,今天即可登陆。
气囊滑道保证安全入馆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水晶宫”外的临时码头。清淤船上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预计23日夜间能够完成挖泥工作,为吃水较深的“华天龙”和“重任1601”开挖出安全航道。
“南海一号”登陆后,将依靠20多个气囊在360米的滑道上缓慢前进3至4天时间,预计将在28日进入馆中。
气囊技术制造部门负责人王家健表示,气囊比较灵活,可通过充气、放气随时改变沉箱的运动方向;使用气囊技术相对于铺设铁轨也要经济,很多工程人员将沉箱平移到事先用20多根气囊按顺序铺设的“轨道”上,并在拉的过程中循环使用气囊;然后再使用牵引技术,将重达3600多吨的巨大沉箱移进“水晶宫”。
入住后先洗2月“海水浴”
面朝南海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9409平方米,藏品规模确定为3万件。目前,“水晶宫”的东、西、北三面墙都已建好,并涂成蓝色。未建的南墙面朝大海,宛如宽大的胸怀迎接大宋古船回家。墙的上部装有观光走廊,游客可以通过透明亚克力胶板,近距离观看“南海一号”。
记者了解到,古沉船入馆后,修建南墙需要60天左右的工期。在这期间,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向“南海一号”浇洒海水来为它“保湿”。直到南墙建好封死灌入12米深的海水,才能结束对它的这种特殊呵护。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筹建委员会主任冯绍文表示,由于“南海一号”出水后仍然要包在可以渗水的铁箱子里,而且船体上还裹着一层厚厚的泥,浇洒海水不会对船体造成实质性影响。
保存“南海一号”有3大难度
冯绍文说,“南海一号”的保护难度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船上800多年保存基本完好的文物和遗址如何保护,这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可以借鉴;二是对船上铁器、凝结物的保护,古船是从海洋环境出来的,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这些物品产生影响;三是对瓷器的保护。
据记者了解,目前“南海一号”整体打捞花费达到7000多万元,广东省政府方面为建造放置“南海一号”的“水晶宫”的投入为1.5亿元。此外,财政部审定了9000万元打捞专项资金,直拨了3000万元,剩余由地方财政补足。而所有这些还不包括“华天龙”号的建造费用7亿元。
专家表示后期保护不可草率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在庆祝古船出水时,也表达了他们的担忧。李季表示,货船本身承载了很多历史信息,“南海一号”的出水可能解答很多困惑已久的问题,也可能提出更多新的问题。
刘庆柱说,珍贵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发掘方法一旦出现偏差,“南海一号”原本重大的价值就可能因此打折。如纸张航线图等文字类记载,可能直接交待“南海一号”的身世,但往往最难以保存和复原。刘庆柱建议,对“南海一号”的后期保护研究,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考古手段不断完善而推进,不能为了商业开发或急着出研究成果而草率行事。如果留给后世继续发掘,将有助于更科学、全面、多维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