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双墩王陵汉墓发掘成果初现

 

“两千多年的谷子出土时还是黄色的,跟新鲜的一样;还有这些瓜子,保存很好,难以想像已经被埋葬在地下这么多年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汪景辉小心翼翼地把白纸包摊开捧在手心,纸包里带着泥土的几颗灰白色不起眼小颗粒,就是日前从安徽六安双墩一号汉墓里出土的“宝物”之一。

 

安徽六安双墩王陵汉墓发掘工作从7日开始,汪景辉是此次汉墓考古发掘工作的现场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汉墓的发掘工作取得初步进展,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植物种子、果实等有机物在经历了千年地下岁月之后,出土时仍然保存较为完好,比较少见。

 

据介绍,汉墓出土的植物种子、果实类包括谷、稻、红枣、板栗、瓜子等。“红枣的果肉已经没有了,但是皮和核都还清晰可见;而谷子出土时还是黄色的。”汪景辉说。

 

汪景辉对记者说,种子果实类能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可能跟墓葬的地下水、土壤等埋藏环境有关系。比如在离大墓三十多米远的车马坑里,残存的马匹残骸几乎已经化为“泥巴”状物质,但是大墓里的尸骨保存情况则好得多。

 

除了种子果实之外,此座汉墓出土的铜器、玉器、漆器、木器等文物非常精美,不少漆木器贴有精美的金箔或银箔质的飞禽走兽图案,有的还镶嵌银釦和玉石;有的铜壶上采用错金银技术,精美奢华,非常人能使用。而在该墓出土的封泥上模印有“六安飤丞”的文字;在三件铜壶上也分别发现有“共府”的铭文。据悉,“六安飤丞”为六安国负责膳食的官员,“共府”则与六安国第一代王--共王庆对应,这些出土文字也与《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有关六安国的历史记载相吻合,表明该墓属于汉代六安国的王陵。

 

目前,此墓的发掘已经进入揭开墓葬、全面清理文物阶段。

 

(来源:新华网  编辑:晓蕾)

责任编辑:晓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