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21座汉代墓葬出土260件文物

经过一个半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刚刚清理出了21座汉代墓葬,出土文物260件。这些古墓都是汉代墓葬,位于余杭区中泰镇百亩地村北部的一座山丘上,而这里原本属于新明半岛小区三期。

这21座墓葬的主人虽然都是平民,但是依然有着历史价值。墓葬在余杭古县城的附近,这对古县城的研究、汉代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另外,标号为M9的墓前还发现了砖砌的排水道,M18墓地还发现了髹黑漆的木棺痕迹,这对于杭州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

墓葬排列密集

甚至出现墓上墓

这次发掘的21座古墓均为汉代墓葬,其中砖室墓5座,土坑墓16座,均分布于山丘南面。土坑墓是比较传统的墓葬方式,砖室墓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

汉代,中原地区的发展一直快于江南,砖室墓出现的时代也早于杭州。杭州的砖室墓一直到王莽前后才开始。

21座墓葬排列密集,而且墓葬之间有打破关系。什么叫打破关系?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主任杨金东解释说:因为时间上的原因,导致墓跟墓之间有重叠。比如,我们发现一个砖室墓下面,还藏着一个土坑墓,这之间的关系就是打破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墓葬位于古县城的附近,人口密集,土坑墓早于砖室墓,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坑墓的坟包消失了,后人不知道土下面还有一个土坑墓,便在上面建起了砖室墓。

砖室墓都有被盗痕迹

墓前发现砖砌排水道

砖室墓的破坏比较严重,均被盗扰,随葬品也被洗劫一空。对于盗墓的现象,杨金东已经见怪不怪了,从古到今,盗墓者一直存在,一些墓甚至在刚安葬不久就被盗,还有一些墓也遭遇了不同时代、不同批次的盗墓者。

不像上次蜈蚣山上的贵族墓,考古人员在盗洞里找到了明代的钱币,所以可以判断蜈蚣山上的贵族墓曾在明代被盗过。这几个砖室墓没有发现类似的证据。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墓壁顺长错缝平砌,墓砖侧面均模印几何纹,纹饰一端朝向墓室,杨金东说:这类似于现代家里的装修图案,是墓中的装饰画。

最值得一说的是其中保存稍好的M9墓前,发现有砖砌的排水道通往山下。墓前的排水通道很常见,六朝时期就很流行。不过对于杭州来说,这么早的排水道并不常见。

当时流行家族墓葬

土坑墓中发现木棺痕迹

土坑墓是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墓葬大多保存完好,排列密集,以东西向为主,个别为南北向。杨金东说:“但是流行家族墓,一个家族的人都葬于此,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排列,容易规划。”

土坑墓的墓葬深浅不一,平面呈长方形,口、底一样大小的比较多,口大底小的也有一部分,墓室底部前后大部分有开设两道横向的枕木槽,做为支撑棺木用。

南方的土壤腐蚀性较强,一般情况下,古墓中木质的棺材、衣物、尸骨都会被腐蚀得一干二净,留不下任何痕迹,像蜈蚣山上的贵族墓中,就没有任何棺材、衣物、尸骨的痕迹。但是,很难得,M18墓底发现髹黑漆的木棺痕迹。

“这么明显的木棺痕迹很难得。在没有证据前不能猜测当时的人是不是习惯用木质材料做棺材,有没有开始用棺材,而这次发现了木棺痕迹,就可以更加了解当时的丧葬文化了。”杨金东认为这次发掘,木棺痕迹是重要的发现。

罐、壶是最常见的随葬品

21座墓葬主人均为平民

土坑墓随着年代的久远,与周边环境更加融合,不易被发现,所以被盗的不多,这次土坑墓葬大多都保存完好。这也让考古人员收获了不少随葬品。

随葬品一般放置于墓室一侧,以陶器为主,还有个别铁器及铜币。陶器组合一般为罐、壶、灶、井、钵、薰炉等,个别规模较大的墓还出有鼎、罍、瓿、釉陶麟趾金、釉陶璧、陶纺轮等。

其中釉陶麟趾金数量最多,共出土123件,发现于其中的三座墓葬中,制作精致,形式多样。

罐、壶是最常见的随葬品,大多数墓葬均有发现。薰炉共发现4件,分别出土于4座墓中,整体呈上下扣合的盆形,上面有数排圆形和三角形镂孔,正中间凸起一较大的圆形气孔,造型精巧。铁器主要为剑、削;铜器有镜和钱币,钱币分“五铢”“半两”两种。

无论是从墓葬的结构、位置,还是随葬品来看,这些墓都十分普通、简单,专家也证明了:这些墓主人都是平民,而非贵族。

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考古学者初步判定土坑墓的时代为西汉,砖室墓为新莽到东汉。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认为:此次抢救性清理发现了大量文物,还发现木质葬具痕迹,这对研究汉代杭州地区的丧葬习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链接

新明半岛三期施工方已经停工

今年6月,杭州市桃源山庄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该地块施工时发现古墓葬,但未履行及时向文物部门报告的义务,致使大量古墓葬遭到毁灭性破坏。之后经群众举报,余杭区文物执法大队对其进行查处,并责令其停止施工。公司被罚款2万。

经余杭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协调,受杭州市桃源山庄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7月3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驻现场对发现古墓葬的山丘局部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至8月17日野外工作结束,共清理墓葬21座,出土文物260件。

目前,施工方已暂停施工,其余区块打算种植绿化。专家介绍:“对文物的最好的保护就是原封不动,考古所也不会轻易对古墓进行挖掘。另外种植绿化不会对墓葬产生破坏。”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