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秦直道试掘 古“高速路”初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去年12月对秦直道部分路段进行了考古调查,并首次对秦直道路面进行了试掘。调查和试掘结果表明,秦直道调查部分现存路面一般宽23到26米,最宽处达47米,上山段坡度为10.4%,山脊段为2.6%,相当于今天的二级公路标准,说明秦直道无愧于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这一称号。

  秦直道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由秦始皇征调30多万大军历时两年多修成。直道北起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南抵秦都咸阳附近(今陕西淳化县北甘泉宫),全长700多公里,秦直道是古代兼具军事、贸易、文化等功能的交通大道。

  2006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直道考古队对秦直道进行了考古调查,这是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秦直道调查、测绘、保护”的基础工作。考古调查集中在陕西省富县坡根底段,这段直道位于陕甘交界的子午岭支脉上,海拔1100至1300米,直道基本沿山脊选线,南北方向,全长约5.3公里。调查得知,秦直道的修筑是以“堑山”为主,即将山脊的一侧向下开挖,取平路面后即通行,今天的山区乡村公路也都还这样修,这与有关资料记载基本相同。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秦直道路面修筑情况,考古队在直道分别挖了两条贯通路面的探沟,这也是我国首次对秦直道路面进行考古发掘。

  探沟地层分为3层,第1层厚20到60厘米,为近现代堆积层,第2层为自然堆积层,厚20到70厘米,第3层为路土踩踏层,厚20到30厘米,再下是生土层。

  探沟揭露表明,秦直道路面宽约10米,路两侧有缓坡状路肩,靠山一侧路肩宽4米,其外是宽2.4米、深0.4米的排水沟。靠沟一侧有二级路肩,总宽7.5米。直道中间的路面最高,路面上分布着可能是马踩踏所致的侵蚀小坑,靠山一侧的路肩上也有少量踩踏路土,靠沟一侧的路肩上几乎没有使用的痕迹,说明直道的使用主要是中间的路面和靠山一侧的路肩,而靠沟一侧的路肩没人使用,可能也是怕不安全。

  从路土层的堆积厚度计算,整个路土的堆积形成时间要超过352年,证明秦直道在两汉到魏晋时期一直在频繁使用,这与文献记载相吻合。据主持调查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在明介绍,这次调查发掘取得了直道构筑的第一手资料,为秦直道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晓蕾)

责任编辑:晓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