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或已掌握玻璃工艺 湘潭又一古墓见天日(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报连续报道了湘潭县杨嘉桥镇蛟托村境内墓庐山发现数十座古墓群的发掘进展情况,继发掘出土了旧石器时代砍砸器和南朝古墓后,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不断地给考古人员惊喜。昨日上午,又一座保存完好的战国古墓重见天日。共发掘出土了陶鼎、陶敦、陶壶、陶匜和一块精美的琉璃璧等5件文物。尤其是工艺精美的琉璃璧,令在场的考古专家赞不绝口,这将有可能改变“玻璃是在清代传入中国”的说法。

湖南湘潭蛟托村古墓葬群战国楚墓出土华美琉璃璧

琉璃璧精美绝伦

昨日上午11时30分许,在湘潭县杨嘉桥镇蛟托村墓庐山古文化遗存、遗址和古墓群的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专家在这座正在发掘的战国古墓中发现了一块琉璃璧。虽然经过两千多年掩埋,已经破裂成两块,但其精美的工艺仍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惊叹。

琉璃璧通称“浮云花纹”,又称为“云纹璧”,整个璧外径13.6厘米、内径4.5厘米、厚0.3厘米,是这次战国墓出土的文物中最完整的一件。据在场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建军介绍,这块琉璃璧属于战国中期。当时作为楚国的湖南并不产玉,但楚国人因为爱美,于是,自己烧制玉器以弥补不产玉的缺陷,因此,做工十分精美。

在当时,先人用璧陪葬不仅是一种祭品,更是一种代表墓主身份的信物。琉璃璧有可能是被死者枕在脑后,起到避邪的作用。经过初步鉴定,这些琉璃璧属于本地衍生的铅钡玻璃。据此,专家认为,琉璃璧的出土,证明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玻璃的制作工艺,这也将有可能推翻大家通常熟知的“玻璃是在清代传入中国”的说法。

墓葬反映先人的“风水说”

从墓庐山的挖掘来看,这一附近约3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数十座东汉、南北朝、唐朝和明、清时期的古墓葬,时间跨度约2000年。其中,时期最早的战国墓全部分布在山顶位置,汉朝到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分布在山坡,而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的古墓,全部散布在山脚。在同一地点出土多座不同时期的古墓葬以及古文化遗存,这在我省考古史上实属罕见。此处能吸引如此多人将其作为“安身之所”,说明在几千年前,这里已是气候适宜、环境幽雅的宜居之地。由于人类都是近水而居,而此处恰离涟水河只有800米的距离;二是墓庐山在此地属最高点,水来时也不至于遭淹没,且墓地均葬于山阳面。这是很符合先人的“风水说”的。

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建军介绍,战国墓一般深度都在7米以上,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深度,使它免受盗墓贼的侵害。记者看到,在深深的墓壁上,留有两行纵向的攀沿孔,这些都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修筑墓室时为了上下攀沿留下的痕迹。由于年代久远,棺木等有机物已腐蚀、氧化消失,致使墓室发生坍塌等原因,墓室内尚存的器具都已被不同程度地损坏。

目前,考古人员正在对出土文物进行进一步的清理和修复。同时,墓庐山古文化遗存、遗址和古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本报也将继续予以关注。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