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山陕会馆发现清代排水道 分布呈漏斗状至今仍在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保哲介绍大殿下的排水道出口。

8月10日,山陕会馆安全保护设施施工时,在开挖位于山门与戏楼之间地下电缆管沟时,发现二百年前的排水道。8月12日,记者看到,会馆内的古代排水道尽管不大,但是排水非常畅通。据山陕会馆退休干部刘保哲说,通过此次勘察,基本掌握了会馆内的古代排水道分布,南北两条呈对称状,最后汇集到山门处流进一条大管道内排出,排水道分布恰似漏斗状。据悉,几百年来,无论下多大雨,山陕会馆院内从来没出现过积水。

记者注意到,意外发现的这段建于清代的排水道,呈方形,由青砖交错垒砌而成,铺设整齐,高32厘米,底宽20厘米,上面盖有石板。

据文物专家推测,该下水道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保存比较完整,至今仍能使用,以往主要发挥着山陕会馆的雨水排泄功能。

刘保哲一边画图一边向记者介绍,山陕会馆大殿下的排水道,南北各有一条,呈对称状,这两条暗水道,在大殿台阶下均有出口,大殿左右和后面的雨水大都通过大殿下的两条暗水道排到会馆院内,而院内的雨水则通过院东侧南北两条对应的暗水道汇集到山门处的一条大的排水道排出。会馆内排水道的分布呈漏斗状,这两条暗水道和山门的大排水道至少有270年的历史。

记者注意到,山陕会馆院内,既有石板,也有稍低的鹅卵石方块,而鹅卵石方块之间均有一条条精心雕制的小明沟,用于排泄地面的积水。刘保哲说,这种小明沟也是建山陕会馆时特意修建的,也有200多年的历史。

山陕会馆馆长宋茜说,会馆建馆260多年,在历史上从来没听说过院内被淹或积水,这与古代的排水道的科学性有很大关系。刘保哲认为,古代的排水道尽管不大,但畅通,有坡度。山陕会馆地形就是西高东低。而排水道顺着坡而下,排水道四壁均由光滑石板镶嵌而成,基本不渗水。

“会馆房顶均是青瓦,而没有土,也是会馆排水畅通的原因之一。”刘保哲说,若是房顶有土,下雨时往往泥水俱下,也会堵塞排水道。

大殿于1743年建设,而后面的春秋阁是1809年建设,因此,春秋阁的排水道绕到大殿左右两边再与大殿下的排水道相接。古代的排水道设计合理,即便1986年聊城遇特大暴雨时,会馆内也没存水。

据市文物专家介绍,山陕会馆的建筑资料一向缺失,地下排水道的发现对研究清代建筑构造、地下排水的构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