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家发现古代木斗据称有很长的历史(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只斗据称有很长的历史 本报记者 李群 摄

斗(du),作为中国古老的度量谷物的器具之一,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已经出现,直到1959年,退出历史的舞台。近日,辽源市东丰县大阳镇王洪军家发现了一个官斗,据称有很长的历史。

8月9日13时,在大阳镇金牛村6组王洪军家,记者见到用杨木制作的官斗,斗整体呈梯形,高约25厘米,四边和把手用铁皮包裹,上边长约36厘米,下边长约24厘米,因保存不是很好,已多处破损。

斗的两个面烙有两排“公平平斗”字样,另一面,模糊的字迹已经辨认不清。王洪军称,这个斗一直放置在仓库里,已经数十年了,因为经常借给村邻,拿回来后发现脏了,反复用刷子刷成这样的。

说到斗的来历,王洪军称,只知道这只斗从祖辈传到了现在,这些年唯一的用途,便是谁家盖房子上梁,便会找他来借。

发现这只斗与众不同的大阳镇中学老师王恩亭说,在当地风俗中,盖房子上梁要用它图个吉利。农村盖房子上梁后,村民会用斗装满五谷杂粮,悬挂在房梁上向下泼洒,取“日进斗金”之意。

他说,古代有私斗、官斗、市斗等形式,而官斗更有权威性, 它制作的形制、制式、材质、大小等都有统一标准,不能擅自修改。这只斗上的所有的字体均为楷书,烙制而成。而烙制标识,主要作用是防伪,这是区别于民间用斗的重要标志,而斗的四个面和底部用铁制铆钉连接,提梁两端用铆钉固定,以防止用刮板刮粮食时对斗的磨损,铆钉形状的规整,榫口严密,这些也是官斗的特征。所以这只斗的历史得超过100年。

据了解,自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颁布,斗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对度量衡器物,以及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