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再次发掘(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时隔30多年,曾经走出“东北第一人”的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再次开始发掘。

昨日,本溪市博物馆副馆长梁志龙告诉记者,这次发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其范围主要是曾经出土多件人类遗物和多种古动物化石的A洞,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放线划定。

庙后山古人类遗址位于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山城子村东庙后山的南麓山坡上,1978年5月,是当地村民开山采石烧制石灰时意外发现的,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后山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靠东北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国家学部委员、著名地质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先后多次来庙后山考察,并撰写了《庙后山》一书,引起国际上考古学术界的瞩目。

庙后山遗址先后经过4次发掘,出土了古人类化石4件、石制品76件、古动物化石76种,还有少量的骨制品和用火遗迹。其中肿骨鹿和三门马等动物化石具有划时代意义。此后受条件所限、再加上时机问题,庙后山古人类遗址没有再进行发掘。

梁志龙说,这次发掘是省考古研究所在具备有效、强大的发掘力量后申请的,最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山遗址为研究辽东地区古人类分布和发展以及古地理环境等提供了宝贵资料,这次发掘是因为经过多年研究后,学术界需要进一步了解遗址情况,获取更多的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有力的资料。

梁志龙介绍,参与这次发掘的主要有省考古研究所和本溪市、县的考古人员,执行领队是省考古研究所的李霞。梁志龙和本溪市考古队的姜大鹏参与了发掘工作。

提出“亚洲古先民从今陕西境内出发、长期留居庙后山,并由此经过白令海陆桥进入美洲,成为当地土著人祖先”观点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仁义也参加了此次发掘。傅仁义曾接受本报记者关于庙后山古人类迁移的独家专访。

梁志龙告诉记者,从7月25日高星放线开始发掘,现发掘工作还处在清理表土阶段。“这主要是近年因洞顶土石掉落形成的,也有一些动物骨骼和石器发现,但地层年代并不十分准确。”他预计一周后发掘将进入年代准确、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层。 特派本溪记者 金松

这就是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30多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两个洞内生活。记者 金松 摄

庙后山古人类牙齿化石。本溪市博物馆供图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