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掘40眼水井数百件文物 跨越2000多年历史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9日对外宣布,该所7月在广州东风中路段附近清理出从东汉至民国时期水井40眼,发现了大型汉代木构水渠和唐末五代时期大面积垫土等重要遗迹,并出土了可修复文物约400件。

该工地位于广州东风中路和仓边路的交叉口附近,工地已揭露面积约350平方米,深约5米。

该所考古专家易西兵介绍说,经考古发掘,目前在工地发现的最早人类生活遗存为东汉时期,包括生活面、木构水渠和水井等。

中新社记者29日在该工地看到,其中一水井口部距地表3.5米,圆形井坑,木构方形井圈,共4层木板,井内出土有罐、直身罐、钵等器物。而木构水渠呈由南向北走向,考古专家推断该水渠主要起排水功能,水渠里面散落着不少出土的方格纹陶罐、釉陶双耳罐等器物和碎片。

据易西兵表示,在广州的考古发掘中,发现能保存完好的木构水渠实属罕见。

此外,该所工作人员还在工地现场发现大面积建筑垫土层,不少于600平方米,垫土层以山岗土填埋,平均厚度60厘米,垫土面上还发现有两个长宽1米左右的方形磉墩,间隔约3米,另外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柱坑。

据易西兵介绍,从层位关系判断,该建筑垫土层约修建于唐末五代,不晚于宋朝,但因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严重,考古工作人员没办法将其复原,故无法判断出具体建筑形制。

易西兵还强调,经勘测得出,该工地中距现地表4.5米以下为灰白色粘质生土,此深度与工地西南面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时期层面深度相近,但此次未发现南越国时期文化遗存。

考古工作人员当天还向媒体展示了一批在该工地发掘区中部出土的文物,其中包括青瓷碗、罐,釉陶碗、盆,镭钵,黑瓷罐,黄釉器等器物近40件,大部分属北宋时期遗物。其中,陶支座、青釉瓷熏盖体形大且制作精细,黄釉龙纹盆也相当精美,这也属广州地区发掘出的规格较高的文物。

广州考古人员曾多次在该工地所处的地段发掘出唐宋时期的城墙和南越国宫的遗址。

易西兵认为,这也表明,这一区域在东汉时期开始已有人类居住和生活,唐代以后人类活动更加频繁,并开始出现大型高规格建筑,明朝以后,这里被划入广州城区,更是成为繁华聚居区,这也反映了广州古城的发展变迁,对广州的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该所表示,由于该工地将用于规划修建商务区和写字楼,因而新出土的文物将全部搬迁至广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中。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