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采矿,林间地头遍布明代遗迹
7月12日,七宝山铁山村石塘组。37℃的高温下,褐色的硫铁废渣遍地都是——这种被遗弃的物体,即当地人口中的“铁屎”。
蹲在一堆已经被掩埋的硫铁废渣上,铁山村村支书邓松柏用手划了个大圆圈,一字一句地说,此处未建房屋前,堆积的“铁屎”达到了10多米高,方圆几公里内到处都是。
这是明朝在七宝山开山采矿的一处遗址。而有文字记载的开矿历史,则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年间。
被掩埋的挖矿史
散落一地的硫铁废渣,粗略一看就让人一惊。
首先是数量庞大。在普通人家的屋前屋后,在已经长满灌木丛的山间,甚至是在刚种上水稻的田野,都有这种褐色的物体。
我们的走访涉及铁山村的六个组:上街组、下街组、樟树组、垛子组、摇前组和石塘组。这六处,因为位处“古代采矿的集中区域”,留下的废渣有百万吨之多。
在自家的堂屋里,88岁的曾右珍就指着地板说,“这栋房子下面,就埋了很多‘铁屎’。”而更大的堆放地,则在曾右珍家对面的一个山坡上,“那真的是座‘铁山’,直到几年前,才拉了去填路。”
我们穿行在疯长的草丛间,即发现了一些被掩埋的痕迹,提醒着“铁山”曾确实存在。支开长满刺的小灌木,扒开已腐烂的枝叶,近距离观察一堆残存的“铁屎”——其呈褐色,间或暗红色,表面有大量的小孔;抓起一小块细闻,还有碎铁与硫交杂的味道。
《浏阳县志》记载:明代洪武初年,曾大规模开采,盛时达万余人;而另据当地群众传说,古代开采时,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坍塌,死亡很多人,清点留在井口的草帽,就难以计数。
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这种“传说”难以证实。不过,在此前的采矿过程中,现年59岁的胡松柏即发现,有些矿中还残留着支撑的坑木,异常简单,“直到我父亲那一辈,开采的工具也都还是很简单的,就是拿着锄头和箩筐到矿洞里去挖。”
往上蔓延的岩浆
实际上,硫铁只是七宝山矿产资源的一小部分。清初顾祖禹即在其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县东北70里有七宝山,其地产铜、铁矿、硼砂、青胆二矾、土黄、吸针石,故名。”
至于开采史,则要追溯到宋朝元丰年间。《元丰九域志》记载,“浏阳有永兴、蕉溪二银场。”而上世纪60年代,在建设七宝山硫铁矿过程中,在炉渣中发现了一块“银饼”,重达750克,含银达98%——这即证明七宝山是采银的矿山之一。
临近中午时分,我们穿行在富含铁、铜、锑、金等矿产资源的各个山头,矿路上不时闪现的卡车,以及山间不断回旋的机器轰鸣声,都在显露着这是一个正在大面积开发之地。
“七宝山是长沙地区最大的有色矿,从地质上来说,属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一个组成部分。”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教授童潜明说。那么,如此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如何形成的?
这跟七宝山地下的地质构造,以及地下岩浆的频繁活动有关。
肖德明是七宝山一家矿业公司的地质工程师,据他介绍,七宝山有断层、褶皱地质构造存在,为矿产资源形成提供了自然条件,“在地壳运动时期,当时七宝山这一地区的岩浆活动频繁,由于地下岩浆往上侵入断层、褶皱等有利部位,便在这些地方形成了丰富的矿产。”
“从地质角度来讲,七宝山这个地名就是一个找矿标志。”肖德明说,“七宝山矿床规模较大,走向长度有2公里,呈近似东西向分布。”
地理风物
七宝山上的“淘金热”
离曾右珍家不远,坐落着两座山,名曰大、小七宝山,曾是当地众多村民的淘金宝地。
对于10多年前的那股“淘金热”,当地很多人都能回忆出一两个场景来,邓松柏就是其中一个,“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跑去一个叫做‘狮窝’的地方挖矿土,然后挑回来炼金。”
参与过《七宝山乡志》编纂的陈升阶对那个场景记忆犹新,“满山都是人。”据当地人讲述,淘金的人的确很多,天才刚亮,黑压压的人群就已经爬满了山头。
加入者源源不断地赶来,商贩亦循声而来,高声向山上的人群兜售各类食物。“当时的一碗稀饭,就卖到了10块钱。”陈升阶说。
“提炼金的方法都是一些土方法。”邓松柏介绍,其流程非常简单:将挑回来的矿土放入一个水池中,倒入从市场上买回来的氰化钠(常用于冶炼金银等贵金属的溶剂);放置两到三天后,将水抽出来,再倒入硫酸等化学药剂提炼。
实际上,这种“淘金热”不止10多年前的那一拨人。早在民国时期,私人淘金的现象就比较狂热。据民国36年《湖南矿产概况》记载:“萍、浏、醴三县区,人民淘金者甚多,每月产量估计亦可达二百余两。”
时过境迁,这种私人淘金的行为已被禁止,有剧毒且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氰化钠也已经被禁私自使用。如今,穿梭在大、小七宝山间的,均为开采公司的大型开采工具。
狮子山上的“水晶石”
与水晶石打第一次照面,是在南家槽一户居民的屋门口。大如磨盘的石头上面密密地嵌满金黄色颗粒,横侧面看上去与象牙有几分相似。主人说,这块石头是从对面的寨王峰,也就是水晶山中采来的。
进入水晶山,浓密的树荫下,不时有什么东西亮人的眼。蹲下看时,一阵风吹走树叶,斑驳的阳光打在那块嵌有白色水晶颗粒的石头上,正是它散发出的微弱光芒。
实际上,在自然界,完好的水晶与晶簇比较稀少,一般在晶洞裂隙中才能找到。首先当然是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成矿物质,它们需要遇到一个能自由生长的空间,且溶液的过饱和度比较低,结晶缓慢地进行。合适的温度、压力下,流体和洞壁围岩不断相互作用,它们便从洞壁上往中间长,渐长渐大。
所以,要长成水晶山上的这些晶簇,通常要花费上百万、上亿年。
七宝山印象
7月12日,七宝山密林深处。在夏日的清晨,有原始森林之美。后来,夕阳西下,返程,路遇蓝家山寨,有一种世外桃源之美。
因为自然的赐予,七宝山成为浏阳的矿产重镇。在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载:“县东北70里有七宝山,其地产铜、铁矿、硼砂、青胆二矾、土黄、吸针石,故名。”然而,在山间,还有生长千年的椴树,有绵延60华里的明朝古道,有保存两百年的蓝家山寨……这些,也都是需要重新发现的“宝物”。
关于矿产,有文字记载的开采历史,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年间。而大面积的开采,则在明朝洪武初年。在境内的铁山村,至今仍残留着数量庞大的硫铁废渣;
关于植物,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已达百株,但在山里,百年的樟树、马尾松却以群体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另外,各种野生植物异常奇特,我们看到过一棵能结三种不同果子的梨树;
而关于山寨,则至今依然以古朴的样貌示人——将军树,昆仑桥,以及瞭望石,共同守望着原汁原味的客家生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