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历史 解码海底宝藏
2010年6月,两名水下考古人员在温州海域进行水下文物探摸。




从东海岸远渡重洋,精美的瓯瓷在遥远的东非登陆,进入上层社会;在瓯江口启碇,青釉龙泉瓷远渡法国,从而一个美丽的名字“雪拉同”在巴黎贵族中流传……江海交融的温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交通贸易口岸,是古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通道。那广袤的海域疆土,该留下多少历史?日前,随着我市辖区海域内文化遗产联合执法巡查活动的首度开展,记者走访了市文化局、文保和文物监察等单位——
宁静悠长的古巷,古老斑驳的青砖,承载着千年瓯越文化的历史记忆,诉说着白鹿城的光阴故事。为了让湮没的历史重新焕发光芒,我市从2010年开始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今年是我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一年。目前,我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程正在有序推进,而文物古迹保护和历史文化展示,则可以让这座城市再添文化厚度。
穿越历史时空,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连天浪静,千帆竞速。一艘满载精美瓷器、茶叶和漆器的商船,从瓯江口出发,下南洋、过非洲,开始了漫漫西行之路。忽然,海面上掀起了滔天巨浪,一时间风雨大作,或许船员们还没有来得及采取任何自救的措施,就与船舶一起消失于茫茫太平洋深处。海底的泥沙迅速掩埋了沉船,及至它再次被人类所发现时,时光已经过去千年……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温州,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段,全市拥有1.1万平方公里广阔的海域,这与我市陆域面积等同的蓝色疆土,曾孕育出繁盛的海上贸易。
从东南沿海到南中国海,再延伸到波斯湾、非洲西海岸,甚至更远的地方,作为中国古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曾有多少商船从这里出发,将一船船青瓷瓯窑送入欧洲上流社会;又有多少的商船,曾遭遇厄运,沉睡海底何止千年。
7月11日,浙江省文物监察总队与我市文化局文物监察支队、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联合,率全省之先,在温州举行海域文化遗产知识培训,并首次开展海域内文化遗产联合执法巡查活动。伴随着我市水下文化考古和保护工作的推进,那蔚蓝大海深处的历史之谜正慢慢被破解……
美丽的雪拉同从瓯江起航——
一片繁华海上头
“美丽的中国雪拉同。看到它,就像见到了我的情人!”当十六世纪末的巴黎遇上漂洋过海而来的中国青瓷,世界浪漫之都为之发出赞叹。“雪拉同”是著名舞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当时龙泉青瓷被中世纪阿拉伯商人携带到欧洲时,因釉色与男主角华服一样流青滴翠而得名“雪拉同”。自此,Celadon(雪拉同)专指中国青瓷。
“美丽的雪拉同就是从瓯江起航!”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党支部书记蔡钢铁介绍说,温州因着瓯江出海口,在五代时期,海上贸易就逐渐发展起来,吴越国在“滨海诸州,皆置博易务,与民贸易”,当时出产自瓯窑的瓷器、茶叶、绢纸从温州港出发,销往北方各国。以如今的概念说,那时还多为国内贸易。到了北宋时期,温州的特产,开始真正走出国门,销往海外。那时温州港还没有对外开放,大量瓷器和茶叶,均是先运往明州(今宁波)、泉州转销国外。到了南宋时期,温州港正式对外开放,当时的政府专门在温州港口设立了“市舶务”,来管理海外贸易,温州真正开启了独立对外贸易的历史,“海上陶瓷之路”逐渐兴盛。宋杨蟠就有诗《咏永嘉》:“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蔡钢铁说,到了元代,温州古代海上贸易则达到了一个最盛点。元时温州政府不仅设立了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市舶司”,还给予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船工优待政策,免除他们的杂役。
“宋、元时期,温州有瓯窑,瓯江上游有龙泉窑,烧制的瓷器造型精美,釉色鲜艳漂亮,因此在东南亚、非洲、欧洲非常受欢迎,尤其是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龙泉瓷,在欧洲上流社会享有很高的的声誉,被称为‘雪拉同’。”蔡钢铁说,因此,古代海上陶瓷之路,大多是从温州起航或直接远洋海外,或转宁波转运大船,再启碇远洋。
“海上陶瓷之路大致有两条航线,向东,运往日本、高丽。向南,则经台湾海峡,途经马六甲运至东南亚各国,或过印度洋至中东、非洲最后到达欧洲各国。”蔡钢铁说,据之前水下考古时发现,在非洲的东海岸,就发掘出大量的瓷片,其中,就有瓯窑、龙泉窑、越窑的瓷片。
五六千年前温州海岛就有先民生活——
深蓝之处宝藏几何
在漫漫西行的航海之路上,在历史的时空深处,不知曾有多少的惊涛骇浪,顷刻间掀翻那一船精美瓷器;不知曾有多少的暗礁急流,一瞬间击穿那厚厚的船板……大海深处,碧波之下,沉睡百年千年的古船文物可以述说那一切。
“但水下考古工作在我市甚至在我省都还只是起步,深蓝之处到底有多少宝物谁都说不清楚。”蔡钢铁说,温州真正的水下文物的调查工作开始于2009年,当时国家将水下文物首次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对象,因此在2009年和2010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宁波基地派出了10多名队员对温州沿海各地进行了陆地线索调查和水下探摸,确定了1处水下文物点,并采集了500多件文物样本。加上之前,我市曾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确定的几处海岛文化遗产,从初步探得的情况看,我市辖区海域内的文化遗产还是相当丰富的。
海域文化遗产共分海岛遗迹、海岸遗迹和水下遗迹。我市的海岛遗迹已经确定的有三处,分别是北龙岛的大坪遗址、洞头本岛九亩区遗址和洞头本岛一处渔港码头发现的窖藏遗址。
大坪古遗址是我市海域文化遗产中,唯一一处被列为省文保单位。该遗址位于飞云江入海口,离瑞安市24海里,总分布面积4000多平方米,发现于1983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这遗址中采集到石锛、石箭镞、石球等石器,以及印纹硬陶、泥质陶、夹砂陶等陶片。
2009年,市文化局考古所和美国毕士普博物馆专家联合对该遗址山坡做断面解剖,发现该遗址文化层比较厚,分为上下两层,厚约1.4米,上层主要以印纹硬陶为主,下层以夹砂红陶为主。该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人通过独木舟等工具,从陆地来到北龙岛生活,并把大陆的制陶技术、石器加工技术带到岛上代代传承。
九亩区遗址为上世纪80年代初发现,面积约为500平方米,在该遗址上采集到石锛、石凿、石箭镞等十多件新石器时代石器,以及圆柱形支座状的夹砂红陶器。蔡钢铁介绍,这次发现,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洞头已有人居住。而洞头县的历史也随之前推到五六千年前。另外一处的海岛遗址则是洞头渔港码头的一处窖藏遗址。上世纪80年代,洞头一渔民在一处渔港坡地里挖出了一个大罐,该罐中藏着10多件保存完好的龙泉瓷。渔民不知这些青瓷古物的价值,而文保专家却被如此精美的青瓷制品震撼了。这是一些元代龙泉青瓷,纹饰精美,粉青釉釉色莹润,更加难得的是,埋在沙土中六七百年却完好无损。经文保专家鉴定,这些青瓷大多属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文物。自此,温州海域宝藏真正“浮出水面”。
洞头海域古航道上确认一处文物点——
水下考古解码历史
2009年,我市正式启动了水下文物的调查摸底。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宁波基地派出队员,市文保所也相应派出工作人员全程陪同,走访了乐清、洞头、龙湾、瑞安、平阳、苍南等6个沿海县(市、区)。
据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基地办公室副主任林国聪介绍,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发端于1986年,沉寂21年后,一直到2007年,这艘被命名为“南海1号”的沉船终于被整体打捞上岸,开始被公众认识。
目前,全国共有3个水下考古基地,分别位于广东、福州和宁波。全国共有持证的水下考古队员100多人,其中一些队员因为走上领导岗位,或因身体原因已经退出工作一线,目前仍活跃在水下考古领域的队员仅有五十余位。
林国聪说,我省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一直走在了全国前列。1998年,全国第一家水下考古工作站——“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入驻宁波。2010年7月,我国第一个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在北仑春晓滨海新城奠基。宁波基地现有水下考古人员12名,除了负责浙江全省的水下文物调查考古工作外,还常常被调派组成国家队参与“南海1号”“南澳1号”等重大的水下考古项目。
“在做真正的水下考古之前,要先做陆地线索调查,这包括文献资料调查,如查找交通志、古海图、古文献中的线索记载,以及走访滨海乡镇、渔港码头、边防、海警、工程公司、挖沙队、老渔民、业余潜水员等一切涉水的单位和人员,从中发现一些与水下文物相关的线索,再就线索到实地考察看环境,看线索点是否具备文物遗址的条件。如果人证、物证均具备一定的考古价值,我们才会下水。”林国聪介绍,2009年3月,宁波基地的考古人员和市文保所的工作人员在温州6个沿海县(市、区)走了一圈后,也发现了不少线索。
蔡钢铁回忆说,在平阳宋埠镇仙口村,当地的农民指着临近海湾的一片稻田,说曾发现过船的桅杆。当时经过文献资料的核查,我们确实在《温州市志》和《温州港史》中发现。三国时期,永宁县属孙吴管辖。吴国航海事业和造船业十分发达,原属永宁县管辖的横屿(今平阳县仙口村一带),设有官营横屿船屯。它和建安的温麻船屯(今福建连江县北)、番禹县(今广州市)都是江南规模很大的造船基地。该处遗迹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研究有很大价值。
2009和2010年的6月,在林国聪的带领下,宁波基地的水下考古中心曾两次在平阳、洞头和苍南进行实质性的水下探摸。在洞头海域确认了一处水下文物点。这处文物点位于一条古航道之上,采集的瓷片唐、宋、元、明都有,时代跨度很大,这是一处价值很高的文物点。
林国聪说,2010年6月,对平阳和苍南两个海域进行了水下探摸。目前在平阳尚未发现有价值的水下文物。在苍南的渔民手里,倒是发现了500多枚的铜钱,有唐至清代各时期的钱币,也有越南和日本的钱币。还有100多件的青花瓷片。这些渔民从海底捞上来的文物也从某种意义上佐证了,古代温州海上陶瓷之路的繁盛,那是一条连接亚、非、欧文明古国的海上文化动脉。
“两次的水下探摸,只是文物普查性质的,只能算是挖开了温州水下文物的冰山一角。大量的民间线索和文献记载,都在显示,温州的水下宝藏是丰富的。”林国聪说。
海域文物最大的威胁是填海造地——
我市水下文物保护工作启幕
那些沉睡海底千年的宝贝,在海底是否安好?有没有遭到盗挖或人为破坏?蔡钢铁说,此前水下探摸,针对发现的海底水下文物点,反馈是保存完好。但外在的威胁也很明显,最大的威胁就是填海造地。就如九亩区遗址周边港湾已经填海,要建水产加工区、道路。我们曾在2003年,对这个遗址进行试掘,曾发现宋代的瓷片和煮盐遗迹,但因发掘的资金跟不上而造成工作停顿,至今没有再重启。若洞头相应的规划不改,道路的进场施工势必会对遗迹大肆破坏。此外,福建、广州等地均已出现不少把目光瞄向水下的盗宝分子。若不加强执法,盗宝分子的非法打捞行为不仅会掠走大量珍贵文物,而且严重破坏水下文物遗存。
据省文物监察总队队长吕可平介绍,涉海文物保护对于文物执法部门来说还是比较新的、比较陌生的课题。据目前了解看,相比福建近年兴起的海底盗宝热,我省的文物保护情况要好得多,目前,偶有非法打捞海底文物的案件发生,也要未雨绸缪。我省于去年底率全国之先成立了文物监察总队和海监执法队伍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随后各地市也相应地成立了联合执法领导小组。今年4月,在椒江还首次开展了联合执法的海上演练;7月10日至11日,又首次在温州举行海域文化遗产知识培训,旨在让两方执法队员知识互补,强强联手。
“目前在温州海域虽没有盗掘现象发生,但觊觎者肯定存在。”温州市文化局文物监察支队副支队长陈存荣介绍,此次温州召集文化和海监40多名队员进行培训,恶补了一番水下文物保护知识,并首次进行海上联合巡查演练。下一步我市将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定期联合执法巡查机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和业务知识培训常态化机制,以期能保护蔚蓝之下的那一片历史。
本版刊登的瓷器均为温州海域出土的元代龙泉粉青釉瓷盘、碟和碗;瓷片为宋代青釉瓯瓷残片。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