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前的QQ表情:东吴时期各类人面纹瓦当(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距今约1700年前东吴时期的人面纹瓦当几乎分布于南京城各处,只要进行考古的地方几乎都能发现这种人面纹瓦当,人面纹瓦当的出土数量不多,瓦当上的表情或喜或悲或平和或愤怒。

一个有趣的想法就从我们的脑海里冒出来,QQ表情!这些人面纹几乎就是1700年前的QQ表情,喜、怒、哀、乐、严肃、害羞都有。

不知道是不是后来有人参考它们制作出了QQ表情;不过估计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也没有办法向今人讨要专利版权费。

于是,我们决定幽默一下。将1700年前的人面和今天的QQ表情对应一下,让读者们自己看看到底像不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700年前的QQ表情,你看过没有?

这枚瓦当上的人面到底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他”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又是什么含义?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贺云翱脑海中。他没有想到,这张脸竟然伴随着他今后十多年的城市考古生涯并在其中不断出现。

古董店老板告诉贺云翱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枚瓦当出自南京张府园的一处建筑工地。据说,那个工地还出土了不少其他类型的瓦当。不过瓦当到底是哪一个朝代的,老板自己都不确定。

贺云翱查阅了此前江苏省文管会对张府园地区进行的城市考古资料,果然又发现好几张“人脸”。不过,显然当时的考古工作人员并没有觉得这些“陌生脸庞”有什么异样,任由“他们”和一大堆各种瓦当、陶罐堆放在仓库一角。

拂开厚厚的灰尘,贺云翱惊异地发现:这几个瓦当上的人脸的长相和自己收藏的居然都不一样。有趣的是,这几张脸的表情也各不相同。这个发现让贺云翱激动不已。他们到底是谁?贺云翱一方面在参与的城市考古项目中寻找它们的身影,另一方面则从以往的考古资料中查找他们的下落。

十多年来,越来越多曾经被人们忽视的人面纹瓦当在贺云翱的关注下浮现出水面。张府园、新街口正洪街地区、延龄巷、丰富路口、西八府塘地区、三山街、铜作坊、金沙井、大行宫、洪武路、估衣廊、秣陵路小学、瞻园商厦、成贤街南口、清凉山……贺云翱发现,这种瓦当几乎分布于南京城各处,只要进行考古的地方几乎都能发现这种人面瓦当,而且人脸的长相、表情几乎从不重复。

根据南京已出土人面瓦当的地点,贺云翱绘制了一张“人脸”的分布图:他发现,人面瓦当几乎全分布于古代南京的繁华地段。而发现瓦当的地层则暴露了他们的真实年龄。这些人脸瓦无一例外都是在六朝地层的下部(也就是六朝的早期)出土的。比如清凉山的人面瓦当是来自于东吴地层;延龄巷口六朝早期地层出土的人面瓦当则就是和东吴时期的钱币、瓷器躺在一起……但是在稍晚地层出土的瓦当中,“人面”都消失了。

根据这些,可以推断出,这些神秘的“陌生脸庞”非唐非汉,都是来自于三国时期的江南政权———东吴时期。也就是距今约1700年前。

2005年,贺云翱赴韩国进行学术考察,在韩国意外地也发现了这种人面瓦当。

当时,韩神大学学术院的几位韩国考古界专家听说贺云翱在做相关研究,就告诉他,在韩国古新罗国的遗存中也有人面纹的瓦当。

他们出示给贺云翱的两个瓦当上的人面,虽然长相和表情和南京出土的又不一样,但是贺云翱一眼就认出了它们的尺寸大小、表现手法和一些局部特征。这些人面瓦当和南京的人面瓦当应当是“亲属”关系。

其实,这已经不是贺云翱第一次在南京以外地区见到人面瓦当了。在十几年的追踪过程中,或者是别的研究者告知,或者自己亲眼所见,贺云翱在南京高淳固城、江苏无锡、盱眙县、还有境外的越南北部和南部的城址考古中,都发现了少量的人面瓦当的“足迹”,只是不如南京地区那么大量和集中。根据种种迹象,贺云翱初步推断,这种人面瓦当应当专属于东吴境内辖区城市,或者是与东吴有密切关系的地区。

不久前,贺云翱在其学术专著《六朝瓦当和六朝都城》中首度公开了这些神秘人面的图片和研究材料。不过,直到付梓印刷的那一刻,还有许多疑窦贺云翱自己也并未能解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连连看,像不像?

当第一眼看见这些瓦当上的神秘人脸时,一个有趣的想法就从我们的脑海里冒出来,久居书斋的大学教授或许未必熟悉这些,但是每天泡在网上的小记们可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对视一眼,几乎异口同声地说:QQ表情!

没错,这些脸几乎就是1700年前的QQ表情,喜、怒、哀、乐、严肃、害羞都有。不知道是不是后来有人参考它们制作出了QQ表情;不过估计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也没有办法向今人讨要专利版权费。于是,我们决定幽默一下。将1700年前的人面和今天的QQ表情对应一下,让读者们自己看看到底像不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笑:

这大概是你能看到的笑得最开怀的一个表情了,如果在QQ上用这个表情肯定是碰上什么特别开心的事情,或者听到了特别逗乐的笑话了。

瓦当上的这张脸不笑的时候应该也是个大眼睛的帅哥,但这一笑起来,不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就连眉毛和眼睛的界限也看不出来了,能看到的只是两条弯弯的“线”。

与眼睛眯成一条线相对应的,是那张大得出奇的嘴巴。只见这张大笑中的嘴巴占据了脸部超过四分之一的面积,上扬的嘴角自不待言,就连口中的扁桃体也一览无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惊喜:

凡是笑,差不多都是眯着眼睛的,有时候甚至笑到看不到眼睛。但有一种笑却不同———惊喜。这种情况下肯定是睁着大大的眼睛,眼角略微下垂,弯弯的眉毛竖立着。如果再加上高高的鼻梁,这几乎就是这面出土于张府园的人面瓦当的表情。

你再看那半月形的嘴,上唇平直,下唇圆弧,笑得连舌头都露了出来,不知道是不是发了一笔意外的横财,才笑得这么开心。最有趣的是,它的颔下的放射线状胡须和微微鼓起的脸颊,都与这惊喜的表情十分匹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笑:

曾经有智者说过:“假如你是一粒微笑的种子,那么,他人就是土地。”可见微笑的力量。

在出土的人面纹瓦当中,微笑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表情,而这枚出土于中山南路东侧金沙井工地上的瓦当则是微笑中最可爱的一个。

眯着细长的眼睛、微张着嘴、嘴角边还有两撇上翘的小胡须,看上去与QQ表情中一款眯着眼的可爱表情几乎如出一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叹气:

微微凸起的水滴形眼球、撅着的厚厚嘴唇、耷拉着的细眉、圆饼状的脸颊……一看就是一张受了气的脸,仿佛在哀叹命运的捉弄。

这样一个脸出土于西八府塘,它留给人们的疑问就是,到底是什么建筑上才会用这样一个垂头丧气的表情?

既然这些人面纹瓦当主要出现在宫殿和官衙,它会不会是放在司法部门的屋檐上,以警示人们,不要犯罪以后才后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悲伤:

有时候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够将人物面部表情表现得惟妙惟肖,同样是胡须,微笑时的胡须是上翘的,到了悲伤是,那小胡子自然而然就没了精神。

这枚瓦当上的人面也是眼球凸起、鼻梁高挺,但是微抿的嘴唇和三绺小胡子却透露的它的悲伤之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气愤:

“把鼻子都气歪了”是形容人们气愤到极点时,连面部都走形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在出土的东吴人面瓦当中,还真有“把鼻子气歪”的脸部表情。贺云翱在他的专著中对这张脸是这样描述的:“双颊圆鼓,大鼻如垂胆”,再加上那嘟囔着的嘴,看来这老兄气得不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他是谁?

人面纹瓦当的出土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品种很丰富,人面呈现或喜或悲或平和或愤怒的表情,宛如一张张千余年前生动的脸。令人不忍释手且颇费思索:这些表情复杂的人面装饰瓦当在殿宇的屋檐下,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含义?

疑问一 人面属于谁?

如果考察“人面纹”的历史,不难发现,“人面”在中国艺术文化历史的进程中是有着象征意义的。比如著名的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人面”是鱼崇拜的人格化体现;而商代晚期的人面大方鼎,人面的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下巴两侧爪,被认为可能是黄帝或者蚩尤的形象。

专家告诉记者,实际上,“人面”用作装饰,一般是与宗教信仰、“神人”有关,这可以从人面纹瓦当外围都有一圈放射形的线条得到印证:“人面”在人们的檐头发光、放射光芒,是否这是一种特殊地位的神?

疑问二 为什么只流行了50年?

收藏瓦当的人都知道,瓦当上的花纹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早的瓦当花纹在西周时期,不过是简略的几何图形,战国时候则出现了树形纹、卷云纹、山形纹;西汉时,人们流行以文字来装饰瓦当;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传播,莲花纹的瓦当成为主要的形式;宋元明清后,则一直流行兽面瓦当;尤其明清宫殿多用蟠龙瓦当……尽管造型大有不同,但依旧可以看得出它们的前后传承的清晰脉络。

但是在这张进化表格中,人面花纹的瓦当似乎是一个异数,它们无法被排进这张表格中,几乎完全就是横空出世的。而且,大量南京的考古发现表明,这种人面纹只存在很短暂的时间,在东吴结束后,人面纹立即就被兽面纹、莲花纹所取代了。

疑问三 他们的表情有什么含义?

根据贺云翱的调查,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人面瓦当,除了有两例人面比较相似以外,每一个都有着和“别人”几乎完全不同的长相和表情。由此可以判断,这些“人面”并非批量生产的。

“他们”有的光面、有的络腮胡子甚至是长须;有的是高鼻梁、有的却是塌鼻子;有的浓眉大眼,有的却是小鼻子小眼;至于表情更是千奇百怪,甚至人面的气质也不尽相同,有的相貌堂堂,有的却蹙眉愁容一副苦相。专家们不禁猜想,究竟是匠人们根据周围人甚至自己的面容信手创造出来的?还是另外有着什么具体的规范?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