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考古第一人 独臂教授王恒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永兴岛上遗留的日军碉堡■摄影/本报记者 李晨

1992年5月,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一艘小渔船正艰难地一路向南航行,站在船头的是一位60岁的独臂老人,衣服左袖空荡荡地摆动在海风中。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南沙考古第一人”的王恒杰教授,而载着这艘小渔船的那一望无际的黑色海水,就是我国的南海。

王恒杰1932年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满族家庭,东北日伪时期,还是孩子的王恒杰,左臂便被日军的炸弹炸断。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从事边疆考古研究的教授,他于1992年和1995年两次前往南沙群岛,在各岛礁及水下发掘出大量历史文物,有力证实了南海从古至今都属于中国的事实。

勇闯太平岛

在王恒杰教授留下的1000多件文物中,汉代的米字庄印文硬陶、五铢钱,宋代的青瓷和熙宁重宝都出自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太平岛。太平岛是中国南沙主权的象征,早在1946年,当时的中国政府便在这里设置了南沙群岛管理处,这片面积仅0.43平方公里的岛屿,目前一直都在中国台湾的控制之下。

1992年5月,王恒杰在没有事先向相关部门申请的情况下,冒险来到太平岛。

当年曾驾着小舢板,送王恒杰前往太平岛的陈泽和,如今已经46岁了,他永远也忘不了20年前的那一天。他驾着一艘小舢板,颠簸着穿过太平岛周边的水雷区,而王恒杰则一直立在船头。他们并没有遭遇台湾守军的袭击,也没有像一些人曾预言的那样被扣留,而是在证实了王恒杰的身份后,受到了太平岛守军的热烈欢迎。

王恒杰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位登上太平岛的大陆学者,当他向驻岛守军表明,自己就是为了用考古文物来证明南沙自古以来便属于中国时,守军官兵被感动了。他的考古工作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只用了不到半天时间,便收集到了大量历史文物。

离开时,全体守军官兵挥泪送别了他。

轰动学术界

1992年6月4日,在王恒杰在海上航行20天后,渔船来到了一片灰绿色的水域,王恒杰知道,自己终于到了祖国的最南端——曾母暗沙。

在曾母暗沙,他采集到了产自广东民窑的青瓷碎片,在附近的南通礁,捡到了我国古代航海仪的青花瓷片。当年随王恒杰出航的19名船员,也都是平生第一次到达祖国的南端,他们曾在曾母暗沙举酒恭祝国家兴盛、永保南疆。

1992年这次行程,王恒杰通过考古发掘,将中国拥有南沙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1000年,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肯定,也轰动了整个台湾学界,乃至全球华人圈。

1994年,王恒杰出席了台湾召开的“南海学术会”,在会上发言时,他激动得高声呼吁:“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属于海峡两岸所有的中国人。希望两岸有识之士能进一步行动,联合起来共同捍卫南沙主权。”全场台湾学者以长达两分钟的掌声,向这位独臂勇闯南沙的理想主义者致敬。

骨灰撒南沙

王恒杰在琼海市谭门镇拥有着很高的威望,自1992年勇闯南沙之后,他被这里的渔民们视为一个传奇。他渊博的学识、平易的作风、直爽的为人赢得了渔民们的心,更重要的是,他比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南海的渔民们,更懂南海。

1995年,王恒杰再次来到谭门镇,准备二下南沙,此时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已经是肺癌晚期,此次出航,也彻底摧垮了王恒杰的身体。回到北京后,他便被确诊了肺癌晚期,王恒杰做了一个让医生都没有想到的决定,他放弃了治疗。

此后的3个月,王恒杰没日没夜地埋头在那些南沙出土的文物中,修复文物、分类、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王恒杰对夫人说,除了自己,没有人能整理好这些南沙带回来的文物,趁自己还活着,要把这件事做完。

但是王恒杰还没有做完。

1996年7月1日,这位被称为“南中国海勇士”的独臂老人闭上了眼睛。在他弥留的时候,海军南沙守备部队党委授予了王恒杰“南沙卫士”的荣誉称号。

按照王恒杰生前的要求,海军南沙守备部队官兵在永暑礁为他举行了庄严的海葬仪式,他的骨灰全部撒在了南沙。

创作《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作曲家吕远三次赴琼采风

三沙市的设立,让许多人不禁想起了电影《南海风云》中《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它的曲作者就是著名军旅作曲家吕远。当时,作为海军的创作人员,吕远曾三次到海南采风,在当地黎歌、渔歌中找到了灵感,并最终成功创作了这首后来唱遍大江南北的名歌。这首歌曲的首唱者是著名军旅歌唱家卞小贞。

吕远一生创作颇丰,名曲众多。如《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牡丹之歌》等,都出自吕远之手。

  《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歌词

  哎罗!哎罗!哎罗!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

  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

  绿树银滩风光如画,

  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

  西沙,西沙,西沙,西沙!

  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

  哎罗!哎罗!哎罗!

  在那美丽富饶的西沙岛上,

  是我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

  汗水洒满座座岛屿,

  古老的家乡繁荣兴旺。

  西沙,西沙,西沙,西沙!

  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

  哎——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58年9月5日中国政府发布领海声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沙补给船“琼沙1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永兴岛上的渔家孩子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电影南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