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完整"琉璃匣"在扬出土 "玉衣"说破灭(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琉璃璧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琉璃片

西湖镇蚕桑村的西汉董汉墓考古有特大新发现!昨天,随着南棺中的随葬品全部取出,有关专家研究证实,棺木中出土的数量较多的琉璃片并非“琉璃玉衣”,而是国内考古史上“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琉璃匣,且极有可能是国内出土的首个比较完整的琉璃匣。这将对汉代葬制的研究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据了解,西汉墓南棺清理中共发现大大小小的琉璃璧10块,镶嵌于长约50—80厘米不等的楠木板上,而出土的琉璃片有500余枚。有的琉璃片上没有纹饰,有的则刻有精美的纹饰,有的还镶嵌有金箔。从南棺的结构示意图看,棺材底部铺满了长度不等的琉璃片,呈长方形。镶嵌有琉璃璧的楠木木板罩在其上,每块琉璃璧的周围又镶嵌了直径约7厘米、厚约0.3厘米—0.5厘米的小琉璃璧和琉璃片,整体造型呈火柴盒状。

昨天,考古人员否认了之前曾传出的“琉璃玉衣”的说法,因为棺内的琉璃片构不成一件完整的衣服。同时,考古人员查询、对照国内各大汉墓发掘资料后进一步研究证实:南棺里的应该是一个琉璃匣,与棺材本身构成“棺中棺”。

专家告诉记者,在我国出土的很多汉墓中,发现过“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但“玉匣”、“琉璃匣”却鲜有记载,而且还没有出土完整的实物,甚至许多“老考古”都没有见过。“如果该琉璃匣能完全复原,那极有可能是国内出土的首个比较完整的琉璃匣,这将对汉代葬制的研究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考古人员兴奋地说。

500枚琉璃片完整出土

自西汉古墓考古转入文物清理整理后,考古人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认真清洗出土漆奁、铁剑等众多文物,但这些都是汉墓中常见的陪葬品,对于揭开董汉墓之谜并不能提供太多线索。充满神秘色彩的南棺,就成了董汉墓考古发现的核心部分。

南棺中首先出土了5把保存较好的铁剑,其中一把长剑的剑柄处还缠有金丝。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棺中的琉璃璧和琉璃片。为保证文物不受损伤,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洗上面的淤泥,然后妥善地保存,同时将每一样东西在棺椁中的原始位置都绘制在图纸上,做好详细记录。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就花费了七八名考古人员一个多月的时间。

记者了解到,南棺清理结束后,共发现大大小小的琉璃璧10块,镶嵌在两块长约50—80厘米不等、宽约20厘米的长方形楠木木板上,呈梅花状排列。出土最多的还是琉璃片,粗略估计有500余枚。记者看到,有的琉璃片上没有任何纹饰,有的则刻有精美的“回”纹饰,若将这些琉璃片拼对复原,其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纹饰,每片琉璃都更显其光彩,特别是有纹饰的贴金箔琉璃片。业内人士介绍说,没有纹饰的琉璃片,是墓主人垫在身子底下的,“这个不需要给神仙看,能给神仙看到的,如侧壁等显著位置,用的就是带有花纹的琉璃片了。”

不是玉衣,而是琉璃匣

之前曾传出了“琉璃玉衣”的说法,但昨日,考古人员否认了玉衣的说法。因为棺内的琉璃片构不成一件完整衣服:一是材料不适合做衣服,因为这些琉璃片有长有短,有的长8厘米左右,有的则长9厘米左右,不符合做玉衣的条件。二是琉璃片数量不够。一件成品玉衣所需的玉片数都在2000枚以上,而棺内的琉璃片仅有500枚左右。三是缺乏衣服的基本构成,玉衣一般由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构成,而已发现的琉璃片却没有这些东西。

从南棺的结构示意图看,棺材底部铺满了长度不等的琉璃片,呈长方形。镶嵌有琉璃璧的楠木木板罩在其上,每块琉璃璧的周围又镶嵌了直径约7厘米、厚约0.3厘米—0.5厘米的小琉璃璧和琉璃片,整体造型呈火柴盒状。考古人员同时对照国内各大汉墓的发掘资料,据此推测,南棺中应是一个琉璃匣,与棺材本身构成“棺中棺”。

国内首个完整的“琉璃匣”

在我国出土的很多汉墓中,许多墓主人都身穿“金缕玉衣”、“银缕玉衣”,或者是“铜缕玉衣”,就是用金丝或者银丝,串联起玉片而成的衣服,穿在死者的身上,极其奢华。考古人员表示,“玉匣”和“玉衣”是两个概念,现在有很多书籍将两者混为一谈,是不准确的。《汉书》中,有关于“玉衣”的记载,而在《后汉书》中,则出现了“玉匣”、“玉柙”。仅从字面上来看,“匣”是一个长方形的盒状物体,而“衣”就是一件衣服。

专家告诉记者,虽有历史资料记载,但真正成形的“玉匣”、“琉璃匣”从未出土过,现代的考古人员都没有见过它们的真实面目。如果该琉璃匣能够完全复原,那极有可能是国内出土的首个比较完整的“琉璃匣”,将对汉代葬制的研究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目前,“琉璃匣”的复原工作成了市考古队的重中之重。记者了解到,市考古队使用数块与棺椁大小基本相同的有机玻璃进行文物复原,按照编号和次序,完整地再现西汉时期的“棺中棺”,而这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扬州双博馆正积极联系——明年元旦有望赏文物

记者昨从扬州双博馆获悉,该馆正与市考古队积极联系,准备在明年元旦时,举行西汉董汉墓出土文物展览。

届时,从墓中出土的一些玉器、漆器、宝剑等文物将一并展出。再过一个多月,扬州市民有望近距离观赏到这些汉代文物。

琉璃片嵌在棺木内壁

扬州学者韦明铧对汉代的殡葬仪式很有研究,昨天,他向本报记者大胆猜测,这些琉璃片,也有可能是嵌在棺木之中的。

韦明铧说,西汉时期,社会上十分流行对于“阴阳五行、神仙方术”的研究。很多人都相信,人的肉身死了,灵魂不死,人死后会去某个地方集中。广陵王刘胥曾写诗道:“蒿里召兮郭门阅”,其中“蒿里”就是指人的灵魂所去之处。

汉代社会经济繁荣,也促成了厚葬风俗,有钱人下葬时,棺材分为两层,外面一层叫做“椁”,里面一层叫做“棺”。因这样下葬很麻烦,后来就逐渐地减为一层。但内棺的装潢很考究,棺材内壁要用油漆仔细漆上几遍,并画上神仙、青龙等图案。更为豪华的,要在棺木上嵌入很多玉片,如在河北满城汉墓中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妻子窦绾的墓中,棺木内壁上就嵌有190多片玉片。而在西汉董汉墓中发现的这些琉璃片,也有可能是嵌在棺木内壁上的。

南棺中出土琉璃片

■9月2日,在西湖镇蚕桑砖瓦厂内一取土工地,10年来扬州出土的最大木椁墓现身。经初步断定,该墓葬系西汉土坑木椁墓,规模已达中型。

■9月26日,汉代木椁墓“开棺”,北侧木棺里的两枚印章——一枚龟钮套印、一枚桥钮印,破解了墓主人身份之谜。这位伴有大量精美陪葬品的墓主人姓董名汉,字子翁,是汉广陵国一位大臣。

■9月26日,随着大墓开棺,西汉董汉墓的两口棺材重见天日。在南棺中最终清理出一些碧绿色的琉璃片,呈现出长方形,在清水冲刷棺木时,这些琉璃片不断出现,引起了围观者的阵阵惊叹。很多群众都说是“玉片”,而考古人员则纠正说,这些主要是琉璃质地。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