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动物化石地: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澄江动物群首发地。记者 王小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奇虾化石图

40岁的陈爱林最近两周都比较忙碌,除了接受大量的采访之外,他每天都要到澄江帽天山看看,这个让他痴迷了16年的化石之地,本周将再一次迎来激动人心的时刻。

2012年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已经顺利通过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简称IUCN)专家组的审核,被“建议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其最终结果将于6月底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揭晓。虽然他不能去见证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心里同样充满了期待和欣慰。

陈爱林是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6月20日下午,在其博物馆研究室里,他打开了澄江帽天山动物化石群的话匣子。

28年前的惊人发现

28年前的7月1日早上,天空飘着丝丝细雨。时为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的侯先光,行走在澄江泥泞湿滑的山路上,背着一个小背箩,不知不觉来到帽天山西坡,继续前几天的探勘,选择路边稍好的剖面露头开始工作。

在帽天山辛苦了一上午的侯先光收获寥寥,只采集到一些常见化石。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侯先光忘记了饥饿。下午3点左右,让他一辈子都难忘的时刻终于来临,一块以往从来未出现过的半圆形化石碎片引起了侯先光的特别注意。没过多久,第二块化石接踵而来,也是从未见过的新类型。奇特的外貌让侯先光颇感迷惑,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兴趣和好奇心。疲劳消失了,侯先光继续不断地劈开岩石寻找化石,希望有更好的发现。

突然一块完整标本暴露在湿漉漉的岩面上,化石个体长约4—5厘米。仔细观察,向前摆动的腿肢对称地分布在背甲下,好像在奋力游动,栩栩如生。眼前的一切,让侯先光惊愕异常。

他想,帽天山已有70-80年地质研究历史,交通便利,考察、研究人员络绎不绝,国内外地质界公认、研究程度较深、化石面貌基本清楚的地层中,竟然还有从未发现、保存如此完整精良、带附肢和软体组织结构的新化石类型,太出乎意料,应该是非常珍贵、多年难遇的新发现。

不知不觉,太阳就要落山了,忙碌了一天的侯先光才背着满满一背篓标本恋恋不舍地动身回驻地。

白天奇特的经历,从未见过的化石标本,使侯先光激动得彻夜难眠。他索性起来翻看放在床铺下的重要标本,思绪打开,不禁联想起参考资料中有关加拿大布尔吉斯岩石“叶虾层”中的类似标本。于是他赶快拿出野外记录本,迅速记下:1984年7月1日,星期天,早上小雨。在帽天山采到叶虾层化石,并画上化石素描图及其在地层剖面上的位置。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当时侯先光留下的记录,至今仍完整保存着,见证那一天的重要发现,标志着一个保存了生物软体组织结构及附肢的新的动物群被揭开了面纱。

为进一步扩大动物群内容,在地质队支持下,侯先光第二天开始在帽天山西坡大规模发掘,获得不少新发现,侯先光及时写信向所里报告这里的重要发现。

1985年4月—6月、10月—12月,侯先光又两次在澄江帽天山深入工作,三次共采集数千件标本。1985年12月,《古生物学报》发表首篇有关澄江化石的文章,文中正式将其命名为“澄江动物群”。

1985年4月17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在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正式公布“澄江动物群”的重大发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叶虫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型古莱得利基虫

结缘澄江动物化石群

陈爱林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与澄江动物化石群结缘。虽然在他的记忆里,知道澄江动物化石群是在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1995年,陈爱林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毕业,来到了昆明,在昆明度过了短暂的一年时光。

也就是在这一年,第30届地质大会引起了他的关注,同时一个小小的消息也引起了他的关注:澄江县需要一名地质方面的研究人员。于是他主动要求来澄江工作。

陈爱林来到澄江后,进入了县文化馆,有关澄江动物化石群连个博物馆都没有,对这些动物化石群也只设立一个临时机构,但是这一切并没有让陈爱林感到灰心失望。

生活稳定下来后,他一头扎进了澄江动物化石群的研究和保护之中。转眼16年匆匆而过。如今,澄江动物化石群有了自己的博物馆,成立了 “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及专职保护机构“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澄江化石地申遗项目将提交6月24日至7月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会议进行表决,对此他充满了信心。

“澄江动物化石群以澄江县帽天山为核心,向南北各延伸7公里,地层厚50米内都有丰富的动物化石埋藏。1997年5月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发文将帽天山及其周边的18平方公里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区被批准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陈爱林介绍说。

为保护化石 村民报警

离帽天山不远的地方有着一个40多户人家的村庄,村庄虽然不大,但是村庄的人们对帽天山的化石却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个村庄名叫啰哩山村民小组,啰哩的意思是老鼠出没的地方,可见这个村庄过去的贫穷。如今,这个村庄已经载入史册,帽天山的一些动物化石还取名叫啰哩虫。

村庄有个村民叫冯家礼,今年53岁,一家6口人其乐融融。自从家里来了一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后,他的名声更大了。为了保护化石,他家种烤烟的地要被征收。为了解决生计,老冯开了一个“逢源酒家”。

11年的存酒下肚后,老冯有个想法,改地名。老冯说,他希望把他们“新村村委会”改委“帽天山村委会”,提高新村知名度,借帽天山申遗带来的效应,打造特色旅游。老冯的理由是,原来的路南县,因石林申遗改为石林县。

老冯说,为了申遗,村民们作出一些牺牲是应该的。他相信,只要帽天山化石地申遗成功,村庄会因此变得富裕起来。

老冯喝开后,把自己保护化石的秘密说了出来。

1996年1月15日那天,村里的一个村民急匆匆地赶来告诉他,有人在后山(帽天山)挖化石。听到这个消息后,老冯急了,带着几个村民赶到了事发地,他看到两个男的正在用小锤挖化石,随即他扣押了化石和工具。

随后,他报了警,警察赶到后,收缴了化石。民警还给老冯开了一个收缴化石的收据,收据这样写道:兹有新村村公所治保主任冯家礼交来扣押的陈某、张某所挖化石14包,布包一个,小锤一把,介绍信一份。落款是澄江县公安局刑警田兴学、施祥。

村民的这种做法,陈爱林觉得实属不易。陈爱林说,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人在为化石作出自己的贡献,不管他们用何种方式,都值得我们记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仿建的海洋生物世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科研室里,陈爱林正在研究刚送来的化石

各方看申遗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她)去申遗;

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她)去申遗。”

端午节前的澄江抚仙湖并没有出现游客如织的场面,但是节日酒店已经预订一空。一对情侣在清澈的湖面上划艇嬉戏,湖边的帽天山在雾霭中显得有些模糊。帽天山动物化石群申遗的事情他们显得没有官方那么激动,也不知道这会给他们带来何种好处。

申遗成功

将填补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空白

与他们不一样感受的是那些来自学界、商界和政府部门的人,“申遗成功将填补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开创国内古生物遗址的先河,有利于推动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和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和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档次。对于提高澄江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澄江县副县长陈挺毫不讳言。

虽然目前没有正式的针对澄江动物化石群申遗成功后的具体规划,但是来自民间,并嗅到商机的商人们开始行动。

除了新村村民冯家礼质朴的改名想法外,澄江县已召开会议,决定借机开发和提升澄江旅游,围绕“山水之间现文化,古今贯通晓历史”的主题,把帽天山的古生物文化、抚仙湖的水文化和渔文化有机结合,探索引入“主题公园”开发建设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规划建设帽天山国家地质主题公园、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寒武纪古生物海洋展示馆、模拟考古场地、主题游乐园和四维影院等旅游项目。

此外,据民间一些人士的说法,有地产商开始在帽天山保护圈外开始圈地,打造休闲养生度假等项目。一些知名的酒店已开始在帽天山脚下、抚仙湖畔攻城略地,开发房地产。

申报世界遗产

是经济兴旺、文化繁荣的直接反映

陈爱林说,综观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国外保护自然、历史文化遗存的状况,可以看到,世界遗产这一名词,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文化基础上的产物。我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已有42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自然与文化景观、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我国所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已居全球第三位,这一发展态势固然是与中华版图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密切相关,但更应看到它是我国政局稳定、经济兴旺、文化繁荣的直接反映。

“澄江一直比较落后,而申报世界遗产,可提供一个按照国际标准来重新审视本地的优势的理念,借助帽天山的名牌优势,带动抚仙湖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壮大。”陈爱林这样看。

据统计,拥有38项世界遗产的西班牙每年吸引着全世界约6000万名游客,创造了250亿美元的收入,使旅游业成为其重要经济支柱和主要外汇来源之一。联合国国际旅游组织还把其总部设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这使西班牙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王国”。

1997年“申遗”成功的山西“平遥古城”,门票收入从“申遗”成功当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从1997年的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旅游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不到1%增长到2008年的13.91%。而在1997年当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丽江古城,申遗成功后游客数量连续多年年均增长10%以上。2009年旅游业收入88.66亿元,同比增长27.49%。旅游业对当地GDP的贡献率常年保持在50%以上。石林门票收入2010年达3亿元。

“澄江申报世界遗产,对经济将有巨大促动。如果申报成功,帽天山将成来滇游客为必游之地,5年可实现门票收入3000万元左右。”陈爱林计算着。

为了申遗,澄江县每年损失地方预算5000多万

知情者透露,澄江县在动物化石群的申遗问题上,曾经有过很多困惑甚至迷茫。2004年,澄江才下定决心进行申遗,申遗工作也由此展开。

8年来,澄江县申遗可谓花费不少,牺牲不少。

2004年,对帽天山周边Ⅰ级和Ⅱ级品位、储量达7600万吨、市场价值约167亿元的14个磷矿采点实施了关停禁采,就此,澄江县累计损失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6亿元,年均损失5069.96万元。

2006年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保护经费7738万元,对帽天山关停的8个磷矿采矿点进行了恢复治理,修建了8座拦沙坝,复耕1200亩,植树造林2万亩,退耕还林273亩,修建了10.8公里的帽天山保护公路,完成了帽天山游客接待中心和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数据库建设,建设了帽天山管理所和停车场,对啰哩山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对县城化石广场及路面进行了改造。完成了《澄江化石地帽天山保护区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和帽天山基础设施建设等5个子规划。

保护与开发并重

“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后,除了开发以外,保护非常重要。”陈爱林说。

和陈爱林有相似看法的还有陈挺。陈挺说,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后,澄江县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对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澄江化石的研究和展示,确保澄江化石地的品牌价值。

另一方面,将以申遗为契机,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抓住帽天山列为全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机遇,加快帽天山文化旅游开发,努力把帽天山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最适宜休闲旅游的目的地。

对于澄江化石地的保护,陈挺表示:“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设计,建设集收藏、研究、展示、科普为一体的澄江化石地综合博物馆,充分展示澄江化石遗产地的科学价值。对化石标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采集和征集,由化石博物馆统一收藏和保存,并邀请国内外研究单位、高校共同研究,成果共享。”

将建寒武纪古生物海洋展示馆、模拟考古场地和四维影院等旅游项目

陈挺表示,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后,澄江县将利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抓住帽天山列为全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机遇,制定集保护管理、科研科考、科普教育和顶级旅游目的地为一体的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建设配置游客中心、标志系统、游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电力系统、环保节能系统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山水之间现文化,古今贯通晓历史”的主题,把帽天山的古生物文化、抚仙湖的水文化和渔文化有机结合,探索引入“主题公园”开发建设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规划建设帽天山国家地质主题公园、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寒武纪古生物海洋展示馆、模拟考古场地、主题游乐园和四维影院等旅游项目,引进和培养高端旅游人才,精心策划开发帽天山科普科考探秘精品线路,并使之融入昆明石林、楚雄恐龙谷等地质奇观旅游专线,打造世界顶级旅游品牌。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她)去申遗;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她)去申遗。”在陈爱林的化石研究室,他这样来形容此时的心情。

“在申遗的道路上,许多人默默无私地奉献着心血和汗水,申遗的成功对他们将是一种鼓励和安慰,也是澄江人民为世界作出的贡献。”陈爱林这样看待澄江化石地申遗。

链接

古生物圣地

澄江动物化石群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产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和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至今共发现40多个门类、180余种早寒武纪珍稀动物、植物化石,其中三分之二是新属、新种。帽天山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化石模式标本产地和“古生物圣地”。

如果没有澄江动物化石群

地球永远像月亮一样寂寞冷清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直让达尔文感到十分困惑。在人们普遍认同达尔文进化论的今天,全面揭示并合理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的真实面貌、探索众多动物门类起源的难题,是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重要前沿科学领域。近二百年来,动物界一直被习惯地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领域。因而探索这两大类动物之间的演化关系,不仅构成进化生物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也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自1984年在云南澄江帽天山发现了5.3亿年前的软躯体化石群——澄江动物群以来,深入研究寒武纪大爆发,特别是与人类起源和进化有关的古脊索动物成为可能,澄江动物化石群的科学价值就在于此。

帽天山出土的澄江动物群化石研究论证了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云南虫、华夏鱼、昆明鱼,将脊椎动物早期历史往前推进了约五千万年。

对此,美国《纽约时报》这样评论:如果云南虫夭折,动物神经系统将永远不会发展,地球永远像遥远的月亮一样寂寞冷清。其它化石对研究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鳃曳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等各个动物门类的原始特征、演化趋势的起源,以及化石生物学、功能解剖学、演化生物学、古生态学、古地理学、埋藏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证实了现生动物门和亚门以及复杂生态体系起源于早寒武纪。

在帽天山发现的一系列化石不仅为“寒武纪大爆发”突变事件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证明了门一级高级动物类群的起源是“寒武纪大爆发”事件的核心内容和本质所在,进而对达尔文倒锥形进化树模式提出了质疑,提出了广义进化论。

专家们对澄江动物化石群给予这样的评价,与世界著名的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相比,澄江动物群不仅具有化石资源的优越性,时代上更靠近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始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宝库作出的重要贡献,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纽约时报》评价说:“中国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是20世纪中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澄江化石不仅是地球上所发现的最老的,保存最完美的软体动物化石,更令人吃惊的是,其软体结构及其骨路保存非常完美。”

责任编辑:X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