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发现“中华第一玉璧”

日前,一件流失于民间的远古玉璧重现岫岩,引起多方关注。经初步推断,这件玉璧早于红山文化,距今有1.2万年至1.3万年历史。

玉璧大体呈圆环板状,青灰色,薄厚不均匀,表皮较粗糙,直径在9.5至9.8厘米,孔径3.2至3.3厘米、厚度15至1.7厘米,外轮边缘有几处砍砸开片痕,中间内孔孔壁两侧边缘呈斜弧坡状。由于经长期的水蚀风化,原本光滑的钻孔内壁形成现今的小麻点。经考证,该玉璧为偏岭细玉沟老玉质。“虽然所用老玉的玉质较差,老玉的含量远不及优质老玉含量高,但对于万年前的古人和当时的工艺来说,这件玉璧已属精美绝伦了!”从事古玉研究30余年的中国古典玉器研究所所长李世波说。

据了解,玉璧是一种圆板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按古文献记载和后人推测,在古时,玉璧除作为祭器、礼器外,还是权力的象征,用作佩戴和墓葬。目前已发现的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距今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玉璧在商周时期比较兴盛,汉以后逐渐衰落。

远古玉璧最早在鞍山被发现是在几十年前,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一只玉碗。当年,几名工人在岫岩偏岭镇细玉沟玉石矿挖掘矿洞时发现了一处山洞,山洞内部有厚厚的炭灰层,在山洞的深处,远古玉璧被放在一个同样是玉石做的碗形容器中。之后的几十年里,由于没有实际的用处,也没有人认识到两件玉器的价值,玉璧和玉碗一直被当做孩子的玩具。去年年末,经过多年的苦苦寻觅,两件万年前的远古玉器被李世波在一家农户的玉米仓底找到。

据相关专家介绍,岫岩此次发现的远古玉璧与红山文化玉璧均取材于岫岩偏岭细玉沟的老玉,但工艺却相差极大。“红山文化玉璧远比此次发现的远古玉璧精致得多。在同时期不会出现如此大的工艺上的差异,至少说明远古玉璧要早于红山文化早期玉璧。”李世波说,从选材和工艺上推断,该玉璧应当制作于中石器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距今大约在1.2万至1.3万年之间。

据了解,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标志,就是钻孔和磨光工艺的出现。从此次发现的远古玉璧推断,岫岩地区远古时代的人已初步掌握了简单的石器钻孔和磨光工艺,但限于加工工具的强度不高,只能选择玉含量低的自然板状玉石块,作为加工玉璧的材料。

实际上,岫岩玉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根基,诸如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玉器、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及有着“中华第一龙”之称的C形龙、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玉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等等,都说明了岫岩玉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无可争议的先导地位。

李世波表示,对于远古玉璧还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如果此玉璧制成年代被最终确定,该玉璧将成为“中华第一玉璧”,同时中国玉文化的历史也将被改写,而作为著名的玉石产地、具有“中国玉都”美誉的岫岩,也将因玉璧的出现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玉文化发源地。

责任编辑:lein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