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女娲遗骨别成浮躁考古的功利标本

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以及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同位素测年靠谱,成人头骨断代亦准确,因为这符合实证考古和科学测算的原则。可是仅就传说和女娲塑像,就断定发现的头骨属于“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恐怕失之偏颇。联想到安阳曹操墓引发的学界和舆论界大哗,“娲皇遗骨”恐怕又是一起浮躁考古、轻率认定的功利标本。

众所周知,考古发现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华丽转身为旅游景点,提升地方的知名度。正因为如此,各地对挖墓和利用死人“文化”搭台唱戏特别热心。若把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娲皇用考古坐实,女娲遗骨将产生怎样的考古热效应不难窥知?这不是诛心揣测,而是近年来考古界浮躁唐突和地方权力功利至上的逻辑推断。

且看“娲皇遗骨”考古发现的逻辑非理性。远古洪荒时代的历史,因为时代久远,加之古人认知有限,口耳相传的故事不乏夸大其词和添油加醋的成分。现代人能够认定的是,女娲象征着曾经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于抟土造人、蛇首人身,则不过是玄而又玄的神话。常识是,考古应建立在考古实证的基础上,而不是像小说家那样去演绎历史。很显然,专家们首先把传说中的女娲认定为事实,再根据头骨展开想象。这种逻辑判断得出的结论真假如何,不难想象。

稍通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尚无确切的考古证据证明其存在。又何况是早于夏禹的“三皇”和“五帝”呢?远古洪荒的老祖先们可以用神话的浪漫去诠释他们的历史,现代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却要多些科学思维和逻辑理性,不要那么武断和功利。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