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挖出10座古代墓葬 佐证"风水宝地"之说(组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古墓中出土了百余件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古墓中出土了百余件文物

证实了在清代之前,横枝岗、内环路、恒福路一带曾是棺葬“风水宝地”

昨日,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日前考古人员在淘金坑一建筑工地,挖掘清理出西汉至明清时期的墓葬共10座,出土了陶、瓷、石、玛瑙、琉璃、铜、铁及漆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25件(套)。这一考古发现有力地佐证了在清代以前,横枝岗、内环路、恒福路一带曾是广州人理想的棺葬“风水宝地”。

红皮砖筑墓

为研究六朝墓葬提供实材

据了解,在这批新出土的墓葬中,二十四号墓是一座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其券顶已遭破坏,墓壁用砖单隅结砌,所用的砖为红皮砖,砖内呈黑灰色。

墓室分前、后室,在后室中部残存有铁棺钉。考古专家告诉记者,红皮砖筑墓是从南朝晚期开始的,一直到晚唐才发生变化。该墓无论是从墓壁的结砌用砖到墓葬结构,还是从陶器的釉色到器形的变化,都为研究广州地区六朝墓葬形制及器形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土坑墓

佐证唐晚期棺葬风俗变更

而让考古专家为之兴奋的是,二十二号墓是一座唐代土坑墓。在棺内放置有滑石猪、滑石握手、及“开元通宝”铜钱两枚。一般认为,从六朝至唐初,砖室墓盛行,土坑墓基本绝迹,至唐代晚期,随着薄葬之风盛行,土坑墓又再出现,二十二号的发掘又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积炭墓

广州使用时间延长至清代

该工地还清理了三座明清时期的墓葬,其中十八号墓是一座清代墓,该墓的特殊之处在于墓坑底部四角各有一个用砖结砌的砖函,砖函的构成是用四块砖卧砌而成,在砖函内放置有釉陶小罐和陶羊,小罐内灰化了的稻子还粒粒可见。

考古专家称,就广州地区而言,积炭墓从南越国时期到唐朝都有发现,而这次发掘的清代积炭墓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出,广州地区墓葬用炭较早并延续时间较长,其流行的看法是防湿防盗,随着这种形式的墓不断发现,其更深层次上的意义将不断被揭示。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