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东周古墓疑似家族墓群 漆木器部件光亮如新

经过近20天的抢救性发掘,莒南东周古墓清理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由于早期的盗扰,考古人员在墓室内仅发现了两具殉人,一些破损的陶片、青铜器和漆木器部件。不过,在发掘工作接近尾声时,考古人员又惊喜地发现,在这座墓室南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更大型的墓葬,而这两座墓葬很可能是同一个家族的墓群。

漆木器部件光亮如新

记者在清理完毕的现场看到,7.5米见方的墓室边缘还有青膏泥的痕迹。据考古人员介绍,墓室东北角是器物库,西侧两具独立的小棺为殉人。在清理过程中,考古人员还陆续发现了一些破损的陶片、青铜器和漆木器部件,棺与椁之前有竹席铺垫。由于青膏泥的封护作用,漆木器残片与竹席历经两千多年依然光亮如新。

据考古人员介绍,在那个年代,漆木器图像精美、造型别致,生产工艺复杂,经济价值非常高,非寻常百姓使用的物品。漆木器残损部件的出土,再一次证明了墓主人地位的尊贵。

遗憾的是,墓室内并没有发现墓主人的棺木。考古人员分析说,因为早期的盗扰破坏,使得墓葬的原貌已无从得知。

两具独木棺有两具殉人

墓穴的西侧发现了两口小棺,都是用整根巨大的木材掏空后制作而成的,考古人员在其内部发现了人类的下颌骨及牙齿,棺木内多处还发现了血红色朱砂痕迹。据考古人员介绍,这应该就是奴隶社会墓葬中常见的殉人,也印证了专家的前期推测。经查证,人殉人葬在奴隶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而广泛流行,诸侯、王和高级贵族墓一般都有殉人,一墓殉一人至数人,殉人一般是青年女性和少年儿童。春秋末期以后,这种野蛮的习俗已经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至西汉中后期后,这种殉葬方式逐渐被废除。

从以往发现有殉人的墓葬来看,在奴隶社会,一般的殉人都直接摆放在墓道四周,不会单独使用棺材。但是,这里发现的两个殉人都单独使用了棺材,而且朱砂在当时主要作为染料,棺材内发现有朱砂,说明曾经对棺材进行过特别的装饰,这一切也说明,殉葬的两人对于墓主人来说绝非一般关系。专家解释说,根据对省内其它地方类似殉人进行的人骨鉴定,墓室底部墓主人棺椁附近殉葬的人大都为年轻女性,一般推断为墓主生前宠幸的臣妾或贴身侍女。

不远处又发现更大的墓葬

目前该墓的考古工作已接近尾声,但却留下了一个疑问:能建造如此规模的墓葬,并且有丰富的随葬品及殉人,墓主人究竟是何身份?就在考古人员根据现有资料难以解释之时,一个新的发现又给揭秘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机。据记者了解,考古人员根据发掘程序,对这座墓葬周围进行考古勘探时,在原墓葬南侧4米处又发现了新的明显土层土质变化,经初步探测,是一处11.5米见方的大型墓葬,而且该墓葬虽有早期被盗的痕迹,但从结构上并没有遭到破坏,保存较完整。目前新发现的墓葬已被考古人员定名为二号墓,抢救性发掘工作也已展开。从丧葬习俗和古代人对于风水的讲究来看,二号墓规模较一号墓大许多,初步推断为一个家族墓群。

二号墓的发现将有望为破解一号墓(原墓葬)之谜提供新的依据,同时也为整个考古工作蒙上了更为神秘的面纱,目前,新的考古工作正在顺利进行,我们也期待着新的发现。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