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发现41张"古董"地契 最早1848年所立(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邓手上这份清朝道光年间的地契保存得较完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邓将展开的地契一张张分类折好,小心保存。

灌阳的老邓最近在父亲的老屋里翻出包“老古董”,他展开来看,发现是41张老地契,这些地契是在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及民国时期所立,年代最久远的一张是清朝道光二十八年正月立的。

这些地契有不少已被老鼠咬得残缺不全,老邓想要找专家帮忙,把祖上留下来的这些宝贝保存下来。

意外发现41张“古董”地契

老邓今年六十多岁,现住在临桂。昨天在他家里,他小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塑料袋,将一张张折好的老纸张展开铺到地上。

记者看到,这些黄黑的纸张看来像宣纸,大半存在破损,只有三四张基本完整。每张纸上都写着楷体毛笔字,字多是硬币般大,从左至右竖排书写,90%以上的毛笔字清晰能辨。

其中一份较完整的纸上,用当时字体写着“立尽契卖地山人邓之煓今因家下缺少用费无出父子商议情愿将大凹井子口大地一块……”最左端落款上写的是“道光二十八年三月初三日邓之煓”。据此推算,这约是公元1848年,距今164年前立下的字据。

记者注意到,其他残缺的纸张上也多以“立尽契……”开头,落款时间不一,从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到中华民国时期的都有,有几份还盖有红印。

“这些应该都是祖上的地契。”老邓数了数,共41张,其中道光年间立的有3张,咸丰年间立的有3张,同治年间立的有9张,光绪年间立的有8张,宣统年间立的1张,民国年间立的16张,还有一张残缺不知年代。

它们在老父床头“躺”了十来年

这些地契都是今年老邓回灌阳老家上坟时发现的。

“我父亲去世十多年了,他以前住的老屋也一直留着没动。今年我回去打扫的时候发现放在他床头的一个包很脏了,打开来看,里面都是老鼠屎尿和碎纸片,翻到下面,就发现了还算完整的这些地契。”他说当时都惊呆了。

老邓从没见过这些地契,父亲生前也没交代家里有这么些东西。他拿着这包“老古董”跟家里两个兄弟商量,两人也没听过这些地契。

“我看了蛮多张,上面写的地名我都认识,就是我们村上的地。”老邓的儿子小邓说,这是当地一个叫“挂之板”的屯。

邓家分析,这些地契很可能是祖辈购买村子里的土地立下的凭据。

据老邓说,他们曾听爷爷辈和父辈讲,邓家的祖辈,当时是村里的大户人家,很有可能购买了周边不少土地,家族逐渐兴盛。

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家族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到自己的爷爷和父亲辈,也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老邓觉得,这些地契是邓家历史最好的见证。

这么多老地契实属少见

据记者了解,清代的地契,在外地古玩市场有人叫卖,售价不一,贵的上千元。但老邓表示,他不会拿来卖。

这些地契记录了祖辈们的发展历史,他想把这些东西妥善保存起来,如果有机会还想请专家帮忙修葺恢复残缺地契。“如果国家有需要,我们也愿献出来。”老邓说。

昨日下午,记者联系了桂林市博物馆负责人,据他介绍,在灵川县曾发现石头地契,但这么大量的纸券地契还很少见。

这位负责人说,这类纸券的历史价值远大于其经济价值,如果有需要,他们将联系广西这方面的专家为老邓鉴定,并传授保存这类纸券的方法。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