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玉米地惊现千年古墓 墓主与节度使级别持平或更高

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正阳街直行,穿过雕刻艺术中心一路向南,成片的雕刻加工厂,一座座威武的石狮子淋漓尽致诠释着曲阳县“雕刻之乡”的美誉。然而,距离曲阳县城南十五公里的田庄古墓的出现,彻底打破了“雕刻之乡”的宁静。据考古队员魏曙光介绍,12个墓室的宏大规模,双墓穴的复杂形制,是田庄古墓最大特色,在全国同期墓葬中罕见。根据目前的发掘结果初步推测该墓葬年代为唐到宋初,由于墓志未曾找到,主人身份尚不能确定,但根据形制,可以断定主人身份与节度使级别持平或更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人员发掘现场。郭志昆、田媛媛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墓入口处。郭志昆、田媛媛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墓为双墓穴。郭志昆、田媛媛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墓后室。郭志昆、田媛媛摄

千年古墓雏形初现:

12座墓室规模、双墓穴形制罕见

坐落在曲阳县田庄村的千年古墓坐北朝南,随着考古队员魏曙光的引领,记者来到古墓入口。穿过一条20多米的斜坡墓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距离斜坡墓道一米深的前庭。当记者追问考古队员为何之间距离达一米深时,魏曙光解释说:“在前庭与坡形墓道之间应该存在墓门,但是我们进入墓穴后,只发现了石块与青砖,不能判断用石块制造墓门形式还是已经被破坏。”

整个墓葬南北长66米。封土直径34米,由内、外两圈组成。地下部分由墓道、前庭、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加上侧室及耳室,目前发现墓室总数达12个。据悉,前庭发掘接近尾声,前庭东耳室已发掘完毕,并未发现有价值线索及文物。

此外,前后两个墓室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前室平面呈八角形,底部铺有方砖,直径约为7.8米,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券门,通往四个侧室;后室正在发掘中,整个墓室呈圆形,东西有两个侧室,其中后室有相对完整的八根砖壁柱斗拱。 除此之外,地面还有大量的汉白玉构件,魏曙光解释说:“这些汉白玉可能为石椁及石棺残块。”在一堆汉白玉构件周围,记者还发现了几片类似于碗罐碎片,厚不足一厘米,具体用途不详。“如此形制的古墓,我们并没有发现与之相匹配的文物,只能期待下一步挖掘中有新的收获。”魏曙光说。

墓主与节度使级别持平或更高

田庄古墓背靠铁山、牧山、黄山,呈环抱之势,古墓的东西方向,则有沙河流过。在墓葬风水中来说此地风水格局极佳。听着考古人员对古墓的介绍,记者不禁好奇究竟是谁能够在死后“入住”如此规制的墓穴?经验丰富的魏曙光表示,在中国古代墓葬中,一般的双室墓结构已表明墓主人身份的尊贵。然而,这座古墓不但是双墓穴,并配有多个侧室和两个耳室,身份尊贵不容小觑。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在曲阳境内发现唐末、五代后梁时期的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的墓葬。而田庄古墓也位于曲阳境内,墓主死于唐至宋初,与王处直墓葬年代相近,因此该古墓考古队推测,墓主的身份至少与节度使级别持平,甚至更高。然而,目前古墓中还未发现墓志铭,因此墓主详细身份尚不能确定。

已发掘耳室现牡丹花壁画,墙体有“重修保”字样

出于对古墓的保护,古墓的已经发掘完毕的“东耳室”已经关闭,并用白色塑料布遮住用于防水。但考古队员魏曙光向记者简单介绍了“东耳室”情况,墓室的顶部为青砖砌成的穹庐尖顶,四周均匀分布着四个青砖立柱,立柱顶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里的斗拱结构。

其中,在东耳室的墓壁上有白色的石灰,上面残留着勾勒的牡丹花纹,“可以想象,墓室初建时壁画彩绘非常华美。”魏曙光说。

中间地带是进入前室的甬道,甬道口已被堵死。甬道口的顶部是一个青砖砌成的拱形,考古人员在拱形的正上方发现墙体上刻着十二个汉字,为:“大今皇统九年三月×日重修保”的字样。如今已经用泡沫板进行隔离,加以保护。从残存的十二个汉字可初步推测,这座古墓在金代‘皇统九年三月’进行了重修。

考古队现场作业直击

自2011年5月份考古队开始入驻田庄古墓,来自河北省文物保管所的四五位考古队员已经在这里奋战了一年多。除了这座占地16亩左右的墓穴的发掘,考古队员还针对墓穴向南土地进行了勘测,目前尚未在附近发现其他墓葬,下一步计划进行更大范围的勘探。“面对如此宏大规制的墓穴,我们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因此我们发动了周围的村民加入进来。”魏曙光介绍说。

下午15时,伴随着清脆的自行车铃声,附近的村民成群结队来到田庄古墓上班。每天他们在田庄古墓的工作时长为8小时,上午4小时,下午4小时。“开始我们都做些简单的挖土工作,现在也可以干些细活。”来自田庄村的刘大妈的说。像她这样,在这里工作的“临时考古队员”有二三十人。

待开工时间一到,临时考古队员在考古队员的带领下有秩序地来到自己的工作地进行下来的工作。后墓的发掘已经多半,“临时考古队员”小心翼翼挖起底层的土一层层运输上来。同时,前庭西侧的耳室的挖掘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她们绕过盗洞一点点将土输送出来。

其中,正在前庭淘水的工作人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昨天晚上9点,曲阳突降大雨,庆幸的是考古队刚刚组织全员将墓穴进行了遮雨处理。三层雪白的塑料布将雨水拦在古墓之外,也因此“淘水”成了这些“临时考古队员”今天的主要工作。前庭距离地面7米左右,一桶桶的水经过人工传递,装在大白桶中,从古墓中移送出来。 “随着雨季的来临,也给我们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下一步我们将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进行搭棚作业,保证古墓不受雨水侵蚀。”一位张姓考古队员告诉记者。

附近村民还原关于古墓零星记忆

片段一:古墓真的存在

当临时考古队员在工作间隙休息时,记者随机采访了刘女士。作为古墓发现的见证人,她向记者讲述了发现古墓的始末。原来古墓的上方属于田庄村民责任田,其中古墓前庭部门归属刘女士家所有。“虽然早就听老辈人说起过,但是盗墓者每年对家里玉米地的祸害才让我真正相信有古墓存在。”

刘女士指着前庭西侧正在发掘的耳室的一处盗洞说,“这原来就是我家的地,每次盗墓他们都要祸害我不少的玉米,后来我们才告诉了村里。”直到2011年5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来到田庄村,确定了田庄古墓的存在。

片段二:古墓门前曾现两座石狮雕刻

走出田庄古墓,记者在田间看到了正在除草的田大爷。今年65岁的田大爷向记者回忆了小时候他眼里的“古墓”。

田大爷说,以前的古墓外观就是田间坟头的样子,他只听一位说曾经下去过的长者说起,里面是古墓,且顶端有一个类似灯盏的物件,但无人证实。但是这个外观似“坟头”唯一不同的是,就是坟头前立着两只石狮子,显示着主人的尊贵。

采访的最后,热心的田大爷还告诉记者,在文革时期,离古墓不远处的路上扔着一个石碑,显示为“李左车之墓”。但此说法与河北省文研所墓葬为唐至宋初年代说法不符,但石狮子一事是省文研所第一次听说,他们将加大这方面的排查。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