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中招宝山上有座塔 是否鳌柱塔仍有争议
天一阁藏明代嘉靖年间的《威远城图》,招宝山上有一座塔。
现在的招宝山鳌柱塔。
民间传言,镇海招宝山上的鳌柱塔古已有之,但文史专家却找不到相关文献记载。招宝山上究竟有没有鳌柱塔?一时扑朔迷离。(5月9日,本报N5版《鳌柱塔身世成谜》)
昨天,镇海文管会的专家们给记者发来消息,他们在天一阁查史料,在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出版的《宁波府志》中,发现了一张《威远城图》,图上威远城内赫然立着一座小塔。
文管会专家表示,这说明明代招宝山上是有塔的,至于是否鳌柱塔,还有待商榷,因为尚未发现此塔建造及名称记载,他们推测,可能当时宝塔规模很小,或者未正式定名,因此史料中很难找到。
嘉靖年间的招宝山上有塔
本报稿件见报后,镇海文管会的文史专家们一直在文献资料中搜寻鳌柱塔的蛛丝马迹。5月14日,文史专家们终于有了发现。
天一阁一本明代嘉靖39年(1560年)的《宁波府志》,收录了招宝山威远城的一张木版画,画中威远城城墙内,赫然立着一座小塔。图上没有标注小塔名称,隔着甬江,遥遥对望的竹山堠也有一座小塔状的建筑。但文史专家们判断,从竹山小塔的绘法看,更像一座灯塔。
《宁波府志》中记载着这么一段话:“山如戴鳌环负,城堡为河图状,议者谓于山巅及竹山,对建两塔。耸矗霄汉。金塘三仙人峰,屏列森秀,则天启图书之丽。益有以阐人文之盛,而才贤辈出为邦家之光。盖不特修饬武业,亦以敷殚文教。是有待而为者也。”
文保人员说,这段记载清晰描述了当时的招宝山、甬江口风光。文中说,当时有人提议在山顶和对岸各建造两塔,与金塘一带的山峰相映成辉。按照修志规则:有则添之,无则待之。因此,招宝山上的宝塔确实存在。
招宝山小塔是否鳌柱塔,仍有待商榷
但木版画中的这座小塔,是否就是鳌柱塔?
文管会专家们说,这点有待商榷,因为遍寻史料,均无鳌柱塔建造记录或名称记载。可能当时宝塔规模小,或是未正式定名。
不过,镇海另一名文史专家严水孚提出了不同看法。这两天,他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古旧地图集》中找到了复印版《宁波府志》威远城图,这张图与天一阁收藏的一模一样。严水孚怀疑,这座小塔便是鳌柱塔的前身。
严水孚说,威远城修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镇守浙江都督郭钦在招宝山上立碑“鳌柱插天”,这“鳌柱”不就是鳌柱塔?试想,招宝山峰顶平平,何来插天景象?
严水孚说,很有可能,这座塔在前清时仍然存在。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镇海知县唐鸿举编纂《镇海县志》,对招宝十二胜景进行归纳,第一景便是“鳌柱插天”,说明当时宝塔依旧存在,并非杜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