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开自贡荣县大佛景区千件文物的神秘面纱

离首届四川荣县大佛文化旅游节开幕还有2天。据了解,荣县大佛景区将以最隆重的方式迎接八方客人的到来。

2000件文物讲述厚重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灰陶俑

值此之际,“推开”千年大佛这扇厚重的大门,为游客撩开珍藏在神秘大佛脚下“沉睡”千年的2000件文物面纱。记者在县文体广局了解到,在大佛文化旅游节期间,还有数百件从未露面过的文物将首次与游客见面,通过这些尘封千年的文物,再现古荣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佛文化等发展历史。

清秀的瓷器、简易的石器、俊逸的书画、锈迹斑斑的陶器……。在荣县大佛旅游文化景区的展览厅中,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静静地矗立在橱窗内,向人们倾诉着古荣州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记者在县文物管理所获悉,截止目前,在收藏馆内,悉心收藏的文物共有2000余件。其中,以宋、清代文物收藏品居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铜铸韦驮像

文物一:明代时期铜铸韦驮像

跨进景区左侧的展览大厅,一尊威武的铜铸韦驮像就映入眼睑,据管理所负责人介绍,该铜像为四大天王之南方增长天王的护法大将之一。铜像高1.57米, 胸宽45厘米,约重200公斤,身着铜衣盔甲,衣服款式考究,依照明代时期的武士级别着装。 据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这尊铜铸韦驮像,铸造于明代时期,由鼎新镇的部分达官贵族共同捐资铸造,起初供奉在峨眉山,清代时期又运回荣县大佛寺内供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代经书《法苑珠林》雕刻模板

文物二:清代雕刻板《法苑珠林》

在黑色的小方木头上,手工镌刻的方正繁体字,刚劲有力,小方木块上,雕刻的是唐代高僧唐三藏西天取经后,与僧人编撰的经书。文管所副所长曾德向记者介绍,这部名为《法苑珠林》,又名《法苑珠林传》或《法苑珠林集》的经书,共一○○卷。全书约百万余字,博引诸经、律、论、传等四百多种。唐代道世法师据各种经典编纂而成,师京兆(西安)人,俗姓韩,字玄恽。

曾德介绍,通过整理这部一百卷的《法苑珠林》木刻版得知,经书由唐释道世撰写。释道世字玄恽,当时因为避免和唐太宗同名(世字),所以通用玄恽这个名字。他俗姓韩,京兆长安人。年十二,出家于青龙寺。精通律学,很有名,显庆年中他曾参加玄奘法师译场的工作。

曾德介绍,“法苑”,指佛法的荟萃;“珠”,是美石,比喻佛陀教法融通无碍;“林”,法义丛集名为林。由此可知,《法苑珠林》是汇集一切佛法教义精华的一部重要典籍。如今,这部一百卷的经书雕刻模板,多数完整保存在荣县大佛寺内。《法苑珠林》,系道世根据其兄道宣所著之大唐内典录及续高僧传而编集,具有佛教百科全书之性质,为我国佛教文献中极其珍贵的一部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珍藏石刻

文物三:清代面善的持斧女武士

手持斧头的女武士为深浮雕,英姿飒爽,极为罕见,1997年在双古余家沟村的一座夫妻合藏墓被挖掘出来,墓中发现石浮雕26块。 曾德介绍,坟墓当时被盗墓者损坏,只能从墓内规模和陪葬品看出,墓主人非富即贵且有一定政治地位。陪葬品有随仆、器皿及精美石雕,由此可以看出,墓主人希望死后也过上安逸的生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花瓷坛

文物四:清代青花瓷坛

在陈列馆,有一高64厘米,腹径39厘米,口径23.5厘米,底径33.5厘米的青花瓷坛特别吸人眼球。这件文物,征集于旭阳镇天堂寺,是一件用于盛装天堂寺僧人骨灰器具。文物花纹清晰,做工考究,大佛景区收藏的文物中,仅此一件。

2000件文物,涵盖宋代、明代、清代及近代,包括瓷器类、陶器类、石器类、货币类、金属类、书画类有赵熙、柳倩的亲笔等。件件呈现的都是一页厚重的历史,记者难以一一介绍。要详细了解文物秘密,“五一”黄金周欢迎您到荣县大佛景区来。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