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出土两块鹅卵石 竟是是旧石器时代手斧

两块看似普通的鹅卵石,原来同是旧石器时代的手斧,由此揭开了一个困扰考古学家3年的谜题。4月19日,记者从三峡博物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了解到,近日在大渡口出土的手斧,被证实与2009年馆藏的“无名”手斧有重大联系,这代表着目前长江干流区域仅有的两块旧石器手斧,全部集中在重庆。

黑色手斧留下3年谜题

2009年,三峡博物馆从九龙坡区文管所征集到一块不起眼的黑色鹅卵石。这件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手斧,由于出土土层不明确、时间不确定,很难判断来自于重庆。

  “在此之前,长江干流地区并没有发现手斧,为了寻找它的来源,我们曾在疑似地区拉网搜索,但始终一无所获。”三峡博物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名誉所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告诉记者,目前,四川、广西等地都出土过手斧,数量约在数百件。对于手斧的界定,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程序,比如,正反两面都必须经过打磨等。

奇怪的是,在长江南北地区,都出土过一定数量的手斧,可干流地区却是空白地带。

黄万波认为,3年前的这块神秘手斧,符合所有特征,但弄不清楚来源,很难在学界有说服力。“必须慎重,因为干流地区一旦发现,就意味着连成整个流域一片,构成了完整的系统。”

旧石器时代的手斧“幺儿”

这个困扰考古学家3年的谜题终于在4月16日破解。

大渡口区文管所向三峡博物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请求支援,在该区跳蹬镇石盘村,发现了一批疑似有加工痕迹的鹅卵石。

该研究所研究员贺存定发现土里有半截石头有些异常,“挖出来一看,非常精美的双面加工旧石器手斧,约长20厘米,当时所有人都兴奋了。更有意思的是,初步判断它距今约8万年,也就是说,它在国内旧石器手斧中,是最小的‘幺儿’,比其它地区的手斧约‘年轻’了60多万岁。”

“你看,它们是不是长得很像。”该研究所所长魏光飚向记者展示了两块手斧,从技术上判断,它们就像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2009年的手斧,因此可推断为出土于重庆长江边,它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刃口破译远古人类密码

大渡口出土的手斧,由于深埋土层,刃口保存得很好,几乎没有被风化。

“太难得了,每一处锋利的刃口,都隐藏着人类的文明史。”黄万波说,历经几十万年风雨,一般出土手斧都不完整,刃口更是难以保留。而通过显微镜观察这些刃口,则可以看出古人类的文明程度、生活情景。

黄万波介绍,用手斧割皮毛制衣、割肉、剔骨,甚至砸骨髓、挖土,都会在刃口上形成不同的细微痕迹,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手斧曾经在哪些方面使用过,由此破译古人类文明密码。

据悉,第二块手斧出土地已得到妥善保护。今年下半年,三峡博物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将进驻该地,开始大规模的勘探发掘。(记者何方)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