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惊世考古:章丘发现六座元代砖雕壁画墓

人间四月惊世考古:章丘发现六座元代砖雕壁画墓
章丘发现六座元代砖雕壁画墓
人间四月惊世考古:章丘发现六座元代砖雕壁画墓
章丘发现六座元代砖雕壁画墓

4月19日,从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获悉,位于章丘圣井街道办事处东姚村的元代砖雕壁画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6座元代砖雕壁画墓中,除了一座已经被完全破坏,其他5座的砖雕壁画都非常精美,档次非常高。

本报记者随后和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一起前往考古现场。李铭告诉记者,这一元代砖雕壁画墓群的发现,是济南地区一次性出土的规模最大的壁画墓群,对研究济南地区元代的墓葬形制,以及元代济南人的生活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破坏比较严重———

考古人员进驻时6座古墓中的1座已成垃圾坑,4座墓室已空

昨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6座古墓集中在一片大约800平方米的空地内,空地东南面,当地村里正在为社区改造而建楼。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何利告诉记者:“这个古墓群是东姚村在社区改造建楼时发现的,从 3月26日开始,我们考古人员进

入现场进行考古发掘。初步探查后首先发现了5座墓,其中1座在村民进行农业生产时就被破坏了,如今已成了一个垃圾坑;另外4座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墓的形制和壁画保存得还算完整,墓室里已经空无一物,连墓主人的尸骨也已不见。后来在现场勘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1座相对较小的墓。”

何利表示,这个古墓葬群里的所有墓葬,形制都基本相同,一般都由墓道、墓门、墓室、穹窿顶和砖雕壁画组成。记者看到,穹窿顶在地面露出一小部分,墓的南边有一条三四米长的墓道通往地下,墓室高约3.4米。考古人员自己发现的那座墓则相对较小,体量要比其他墓小大约一半。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1969年之前,在这片墓群的边上还有一座大石碑,石碑下有龟座,头朝南。但是石碑上没有文字。可惜的是,这个大石碑在上世纪70年代被破坏了。

  壁画非常精美———

妇人启门图、夫妻对坐图反映了元朝济南人的生活形态

在现场,记者跟随考古人员依次进入墓室进行查看。记者首先进入的是墓群东南角的一座墓,通过陡峭的原始墓道,穿过墓门,便进入到墓室。墓室为圆形,直径约为2.7米。

进入墓室后记者看到,穹窿顶的一小部分已遭破坏,考古人员为了保护墓室内的壁画,已用塑料布将窟窿盖住。精美的壁画图案布满整个墓室四周。虽然有些地方已经脱落,但整体来看,壁画依然非常精美、鲜艳。

记者看到,正对着墓门的是一幅“妇人启门”壁画。画面的中间有一对朱漆大门,两扇门中间开了一个很窄的门缝,门缝中露出一位手拿折扇的美女的脸。有意思的是,美女的一只手伸出门外,手里还提着一条鱼。

墓室西侧的壁画画的是一个女子正在晒衣服的图案,女子旁边还放着一个大箱子。墓室东侧则是一幅夫妻对坐图。壁画上的男子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桌子上摆满了碗、盘子、酒壶等餐饮用具,桌子的一侧坐着一位女子,从两人神态和情景来看,应当是一对夫妻,夫妻二人的后面还站着一个丫鬟。在这一场景的背后则是两扇屏风,屏风上还画着墨竹。一幅壁画,把元代济南人的生活场景描绘得如临其境。

李铭告诉记者,这些壁画是在砖砌墓室内再涂上一层白灰后画上去的。看得出来,画师的技巧非常熟练,画面非常生动、精美,壁画的艺术价值很高,“古人墓葬讲求视死如生,这些壁画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砖雕工艺复杂、档次很高———

砖雕建筑物反映了墓主人对“豪宅”的向往

东南角那座古墓的砖雕门楼非常精美,门楼高约2米。记者看到,这个砖雕门楼非常复杂,整体仿木建筑雕成,两边是两根门柱,门框上有四个圆形门簪,门簪略似妇女头上的发簪,在古建筑中往往用来装饰门楼,同时雕刻一些吉祥图案来寄托美好愿望。门簪上面还有三个斗拱,其中两个为单下昂斗拱,一个为普通斗拱。李铭表示,斗拱本身就不是普通百姓能用的建筑规制,带昂的斗拱规格更高,因此,从这个门楼的斗拱上就能看出它的档次,“这说明墓主人希望自己在阴间能享受到这种高级别的住宅待遇,同时也可能寄托着墓主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当个官,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的愿望。”

记者在进入西侧另一个古墓时发现,这个古墓的门楼档次比前一个还要高。门柱被复杂工艺雕成门扇形,两侧还分别有一个砖雕兽头。虽然门簪只有两个,但门簪上还有一个独特的建筑构件,看起来好像是用来托匾的。在这一建筑构件的上面则是三个斗拱,这三个斗拱都是双下昂斗拱,李铭表示,双下昂斗拱比单下昂斗拱又提高了一个档次,“这个砖雕门楼是济南地区元代墓葬中工艺最复杂的门楼之一。”

这个墓室的四周壁画颜色脱落严重,但砖雕形象生动。门楼正对面雕着一座宏伟的“建筑”,该建筑形制非常完整,最底下是两级台阶,预示着步步高升,台阶上是门,门上面也有斗拱,斗拱上面则是歇山顶房顶。李铭表示,歇山顶的房顶也是规格比较高的建筑形制,屋脊中间应该还有一个吻兽,但已经不见了。小小墓室里的这座宏伟“建筑”,充分体现了墓主人对高规格建筑的向往。

有确切纪年的元代墓———画师随手写下的年月日,距今正好715年在墓群东南角的那座古墓门楼的墓室内侧,记者发现有一处用朱砂写的几个字——— “元贞三年三月三日”,这行字写得非常有意思,其中“元贞三年”四个字是竖排,而“三月三”三个字是横排写在一块砖上,最后一个“日”字又成竖排。而在门楼的过道内侧,还有用墨写成的“元贞三年”字样。

墓室内的确切纪年,成为此次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之一。根据两处日期的随意性,李铭认为,这个日期很可能是墓室内的壁画师在完工之后写下的,“写的时候可能很随意,但是却给我们确定古墓的年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元贞三年就是公元1297年,据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这座墓距今已有715年历史。”

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组群式元代壁画墓———墓主人一定是有钱人,证明当时该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比较高李铭告诉记者,壁画墓自秦汉始,历史悠久,“就济南地区而言,章丘和历城东部壁画墓比较集中。特别是章丘,是济南地区壁画墓最多的。这反映了章丘在历史上是一个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虽然无法确定墓主人究竟是谁,但可以肯定,他是个有钱人,因为建造砖室墓,进行复杂的砖雕壁画都需要花费很多钱。”

如何保护古墓群成为难题———

可就地保护也可迁移、局部搬迁

何利告诉记者,考古人员进驻墓群之后发现,已发现的所有古墓内都已空无一物,包括棺材、陪葬品等都已消失不见,连墓主人的一根尸骨也没找到,其中不少是被周边村民捡走,后来当地派出所追回了大约20件左右陪葬品,这些文物现存于章丘市博物馆。

李铭表示,墓室空无一物的状况对历史信息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害,“有些陪葬品即使被追回来了,但是当事人不一定确切记得是从哪个墓中捡走的,而且真伪难辨,很多原生态的历史信息就被破坏了。”

另外,考古人员还在新发现的一座小型古墓中发掘出大约10件文物,其中包括盘、碟、碗、瓶等瓷器。如此精美的元代砖雕壁画墓群能否被保护下来呢?对此,李铭表示,“对这些砖雕壁画墓而言,最好的保护方式是就地保护,也可以用保护的方式进行回填式掩埋;如果不行,也可以进行迁移保护,将这个墓群整体迁移出来,但是迁移的费用非常高;实在不行也可以进行局部搬迁,就是用先进的手法将一些壁画的画面进行固化,拆下来后再进行重新组装。从目前情况看,想要完整保护这一古墓群难度比较大。眼下考古人员正在对墓群的所有考古信息进行详细记录,保护方案还有待有关部门进行统筹协调。”

仔细数一数,济南的壁画墓真不少

李铭告诉记者,除了新发现的6座元代砖雕壁画墓,济南历年来发现的壁画古墓还有不少。齐鲁宾馆近代壁画墓、柴油机厂元代壁画墓、司里街元代砖雕壁画墓等都曾引起广泛关注———

山东工业大学北宋建隆元年壁画墓

该墓发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壁画主要展现了印染场景,同时也有门楼等内容,该壁画墓后来被拆掉。

齐鲁宾馆元代壁画墓

1987年齐鲁宾馆工地在挖掘人工湖时发现该墓,这是一处仿木构砖砌彩绘双室墓。壁画内容包括春夏秋冬图、乐队演奏图,以及门神、花卉等内容。1992年,在李铭主持下,这座元代壁画墓被整体搬迁至济南市博物馆保存。

冶金宾馆北齐壁画墓

1984年,济南市博物馆清理发掘了位于历下区马家庄南(现山东省冶金宾馆楼下)的北齐壁画墓。壁画非常精美,主要有车马出行图、门神等内容。后该壁画墓被就地保护。

柴油机厂元代壁画墓

该墓壁画的主要内容为二十四孝,发掘后被就地保护。

章丘宝岛街金代壁画墓

这座墓坐北朝南,四壁均有彩色壁画。壁画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画有《丁兰祭母》、《郭巨埋儿》等二十四孝故事,色彩鲜艳,保存完好。下层壁画主要是反映墓主人的生活场景,骑马出行、公鸡报晓等图案线条流畅,生动展示了画师高超的绘画水平。

  港沟金代壁画墓

发现于港沟昭和塑料厂,总共有三座金代壁画墓,但只有一座墓内的壁画比较清晰,壁画上有各种人物。后考古人员对其进行了回填式保护。

司里街元代砖雕壁画墓

1994年发现于司里街济南市地税局宿舍工地。该墓规模相对较大,壁画内容有两层阁楼式歇山顶仿木建筑,建筑底部还有三级台阶,和东姚村元代砖雕壁画墓中的情形非常相似。该墓后被拆除。

东八里洼北齐壁画墓

发现于1984年东八里洼19号楼施工工地。壁画内容是八扇赭石色屏风,顶部绘垂帐,两侧绘帷幕。每扇屏风各绘一身着宽袍大袖的人物,袒胸跣足坐于树下,饮酒作乐,悠然自得。考古人员将其临摹下来进行保存。

青龙山汉画像石壁画墓

发现于1986年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家属宿舍,壁画内容有官吏等。

众所关注的沂水纪王崮天上王城春秋大型古墓,昨天下午继续主棺室的发掘工作。下午3点多,考古人员发现了墓主人的第二件随身陪葬品——— 一个插在第一件陪葬品玉环中间的一件玉琮。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玉环和玉琮的边上,还有一块颜色鲜红的区域,虽然在地下经过了2600多年风雨的侵蚀依然鲜艳如初。纪王崮春秋古墓考古项目考古队领队郝导华告诉记者,这块红色物质,疑似朱砂,放在墓中或是春秋时期的一种葬礼习俗,目的是为了避邪;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块红色物质疑似与人血有关。考古队直至昨天下午6点挖掘结束,还没有发现墓主人的遗骸。  

“通天玉璧”其实是玉环

昨日,记者来到考古现场时,考古人员正在清理主棺室,只见他们首先取出了原先埋在土中的两大块横板,小心翼翼地包在了塑料保鲜膜中。记者注意到,拿开两块厚约十几公分的横板后,下面隐隐约约好像还有一层木板,两块横板的颜色有些发红。郝导华介绍,把椁的横板清理掉,一是为了继续挖掘,再就是为了研究椁的质地和木料的种属。至于横板颜色发红,他解释说,这说明埋葬时椁面的颜色是红色的。

前天发掘时,有一段环状的玉器露出土面,呈现出类似油脂的光泽,细看表面有清晰的双钩线纹饰,十分精美。当时有专家介绍,这件玉器应为玉环或者是玉璧。昨天,这个玉器终于露出了真容,令人遗憾的是,这件玉器并不是有些媒体前天报道的所谓“通天玉璧”,也不是之前有人认为的玉瑗,而是一件通常用作妇女饰物的玉环,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玉镯子,只不过精美了许多。女性佩戴的饰物出现在主棺室中,这不得不让人们对墓主人的身份又增加了一重想象。

对于玉璧与玉环和玉瑗三者的区别,《尔雅·释器》中指出:“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孔大而边小者名瑗,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这里把几种器物的形制讲得十分清楚,“肉”是指周围的边,“好”是指当中的孔,即三者的名称由中心的圆孔大小来决定,大孔者为瑗,小孔者为璧,孔径与玉质部分边沿相等者为环。后玉环成为玉制的环的统称。

郝导华介绍,这件玉环上精美的双钩线纹饰,叫“卷云纹”,是春秋时期的纹饰特征,在当时非常流行。

精美尊贵的玉琮昨见天日记者看到,新发现的插在玉环中的玉琮呈长方形,宽约四厘米,长约六七厘米,颜色呈淡红色,上面也有一些精美的花纹,远远看去就像枚图章。

考古人员介绍,春秋时期,奉行周礼的各国对于玉器的使用十分严格。除了装饰用玉,还有分别象征祭天、祭地的玉璧和玉琮,使用时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这次没有发现玉璧,却发现了礼地的玉琮,为墓葬的发掘又增加了一个待解谜团。

在玉环埋在土中之时,有人怀疑它原应该是平放在墓中,之所以立在土中,是因为墓葬坍塌后的结果。昨天,这一疑问得到了解答:插在玉环中的玉琮出土后,证明这件玉环本来就不是平放在墓中,玉琮插在中间,起到了固定作用。

墓主人的身份再添谜团

虽然主棺室尚未清理完毕,但随着玉琮的出土,使得人们对于墓主人的身份、性别又产生了猜想。郝导华告诉记者,关于墓主人的身份,他认为目前有两种可能性较大。一是莒国的国君,二是从出土的只有两件带铭文的媵器显示墓穴和春秋时江国的一位公主有关,墓主也很有可能是这位公主。如果墓葬中发现兵器和乐器,墓主人一般很有可能是男性,目前这座古墓中已经发掘出了不少戈、剑等兵器,同时也出现乐器。但让考古人员感到纠结的是,目前出土的这些文物、器具中没有大件、重器,而且出土了不少饰品,除了化妆盒,昨天又出土了佩饰玉环,这又符合一些墓主人女性特征的表现,而且对出土的几件文物的铭文解读中,也有着大意为公主出嫁等模糊信息。

墓主人究竟是男是女?郝导华介绍只有等到主棺室清理完毕后才能有结果,前提是墓主人的骨架保存完好,考古专家可根据墓主的盆骨形状初步判断墓主的性别。

编钟数量增加到了四五套

通过昨天对主棺室的清理,郝导华介绍,目前离主棺也就10公分左右,考古人员把棺椁顶板清理后,才能够继续发掘。郝导华称,再往下清理五六公分,墓主的骨骼和随葬品就基本上会显露出来。他判断,墓主的陪葬品是玉器的可能性最大,很可能还会发现项链。

在昨天的挖掘清理现场,记者发现,考古人员清理时还出现了新变化:考古人员踩在一块长木板上,左手拿着一根竹签,右手拿着一把小刷子,清理着离地面大约有30公分的主棺室里的土,把土扫入簸箕中,有时甚至还用手抓土。

之所以这样做,考古人员告诉记者,是因为目前已经不能用工具清理主墓室了。因为随着主墓室挖掘的深入,大约还有10厘米左右就能见到墓室,这期间很可能会出现墓主人贴身的东西,比如一些“小物件”。若用工具清理,有可能会损坏这些“小物件”。

另外,郝导华还透露了另外两个信息:一是通过对殉葬儿童骨骼的判断,两位殉葬儿童的大体年龄一个不到10岁,一个约十四五岁。再就是出土的乐器编钟数量又有新发现,编钟数量至少有四五套。

郝导华称,不管墓主人是春秋时期哪国人,不管是男是女,在沂水纪王崮天上王城发现的这个春秋大型古墓,都真真切切填补了这一时期文献记载的空白。至于是否申报2012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郝导华称,这时还为时过早。

主持发掘过沂水另一座春秋墓的专家称,纪王崮墓重要之处———

陶器能复原可准确判定年代

昨天中午,记者在考古现场见到了1978年曾经主持发掘过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的我省考古专家罗勋章。经过对纪王崮天上王城春秋大型古墓和刘家店子两座春秋古墓两相对比后,罗勋章告诉记者,沂水纪王崮天上王城春秋大型古墓比以往山东境内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墓穴都大,所藏的青铜器跟刘家店子春秋墓的青铜器也有些相似之处,但这个墓的埋葬形式,代表了一个新的类型。他介绍,最重要的是,纪王崮天上王城春秋大型古墓出土的陶器大都能够复原,“陶器的时代性强,能够比较准确地断代,这些能复原的陶器,是这次考古的有力证据。”

罗勋章告诉记者,1977年冬,沂水县院东头公社刘家店子大队在村西取土时,发现了两座墓葬和一座车马坑。沂水县图书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保护现场,收集流散的出土文物,并将这一发现及时报告省主管部门。第二年2月,山东省博物馆会同沂水县图书馆对两座墓葬和一座车马坑进行考古挖掘,出土了一批青铜器、乐器和车马器。

罗勋章称,刘家店子春秋墓当时也发现有车和青铜器,殉人的陪葬情况也与纪王崮大墓风格相同。但可惜的是,破坏非常严重。而纪王崮春秋古墓最让人欣慰的是,从目前挖掘情况来看,这座古墓并没有被盗挖过的痕迹。

记者之前采访时了解到,沂水纪王崮天上王城春秋大型古墓在椁室的南边厢西部发现了部分陶器和漆器。漆器皆已腐朽,难辨器型;出土的7件陶器除有一件较完整外其他大都已成碎片,但考古人员发现,难得的是,这些陶器的碎片大都能够复原,为比较准确地判定古墓的年代提供了有力证据。

从2011年7月起,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开始对济南老城区宽厚所街片区进行考古发掘。随着考古发掘的一步步进行,两座明代郡王府遗址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其中有着100多间房屋的郡王府——— 宁阳王府,结构清楚,气势恢宏,它的发掘是国内对明代郡王府遗址的第一次完整发掘,为研究明代郡王府提供了重要资料。日前,这个考古发掘项目宣告完工,昨天,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了这次发掘中的诸多亮点。按规定郡王府最多建46间房考古发掘出100多间

基址基本完整的宁阳王府发掘工程是国内第一次对郡王府遗址的完整发掘,不仅对研究济南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填补了国内此项考古领域的空白。

在宽厚所街片区拆迁之前,济南民间早就有此处为明代“小王府”旧址的传说。上世纪40年代的老地图显示,金家大院东侧曾经有两条曲折的南北小街巷,一条名为东小王府街,一条叫西小王府街,而此次考古发现则证明了这个传说。以前人们大都认为这两条小王府街分别对应宁阳府和宁海府,然而在将新发现的王府遗存位置与该地图对照时,考古人员发现这两条街都紧靠宁阳府两侧,应是其名称由来;与宁海府相距略远,应无甚关联。同时,此次考古发现还证明原宽厚所街恰好位于宁阳府南墙外侧,说明宽厚所街的形成可能也在明代。

据史学家推测,宁海王府、宁阳王府的拥有者分别为德王的三世孙和六世孙。其中,作为此次考古过程中重点发掘对象的宁阳府,由德王朱见潾六世孙安陵王的王府改建而来。宁阳府布局相当完整,东西83米,南北134米,由中轴院落及其厢房与附属设施、东跨院、西跨院、后院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这座四合院不仅在设计上小巧精致,就连排水设施也相当先进,令现代人啧啧称叹,让人依稀感觉到明代宗室贵族的生活气息。据《明会典》记载,明代对于王府的建筑规模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制度,郡王府的“规划面积”远不如亲王府的面积大,应仅有前门楼,中门楼前厅房及厢房,后厅房及厢房,厨房、库房、米仓和马房。其中对于房间数目也有明确记载,不得超过46间。而在考古过程中却发现,宁阳府内的房屋总间数却有100多间,明显“逾制”。而在宁阳府的“安陵王府时期”,却远没有后来宁阳府的规模之大。为何出现如此明显的“逾制”情况?考古人员分析,宁阳王所处的时期已经是明朝末代,对于之前建立的规定,要求上可能有所放松;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宁阳王当时比较得宠,皇帝对于这样的逾制行为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出土的南宋琮式瓶世所鲜见同时出土“济南酒使司”瓷片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光洁如玉的南宋琮式瓶和一件白釉四系瓶的瓷片。琮式瓶这种瓷瓶是古代达官贵人家庭中的高档陈设品,世所鲜见。

南宋琮式瓶出土于宁阳府北墙外侧,地表下近三米深处。该瓶为南宋龙泉窑产品。瓶身截面方形,口、足较矮,皆为圆形。内外施釉,整个器身只见一处微小砂眼,釉色饱满而一致,烧釉接近完美,露胎为火石红色。瓶身四面纹饰相同,仅用纵横的凸棱便雕饰出简约而不失华美的艺术韵味。出土时发现边角处有轻微损伤,但整体完整性尚好。瓶通高25.8厘米。此种瓶式为仿照上古玉琮外形并加以变化而成,造型挺拔端庄,清朗的釉色中古韵盎然。

“济南酒使司”瓷片出土于宁阳府北部地下金代文化层中,残损较多,从残片推断,原为一件白釉四系瓶。现有瓷片虽不能完全复原该器形,但可喜的是该瓶腹部残片上,以黑釉写成的“济南酒使司”五个字基本完整,书法洒脱大方,而其中的“济”字用的是简体字。据考证,济南酒使司应为当时专门管理酒类征税的机构,金、元时期各地多设。这件器物很可能是济南酒使司向瓷器厂订烧的,而其功用或许是盛酒器。

发掘中曾有4个“疑团”最后解决了“一个半”

去年,解放阁片区舜井街建设项目开工后,两尊佛头、佛身先后出土,考古队员们根据史料和既往的考古发现,对此考古项目拟定了初步的发掘方案,并提出了4个重点学术问题,希望通过这一考古项目得到证实。

如今,考古项目结束,原本设想的4个学术“疑团”只解决了“一个半”。考古人员向记者作了一一解答:“第一,原本预设解决开元寺遗址界限问题,今年年初在宁海王府地下发现少量佛教遗存,对研究开元寺的界限有一定的意义,但可惜没找到关键的迹象,所以说只实现了半个;第二,西晋永嘉末年,济南郡制从东平陵城西迁到历城后的新郡城城墙位置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原本预设在该地发现郡城城墙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很遗憾未发现相关迹象;第三,原本预设该地块能发现龙山文化时期遗存,但发掘后证实早期文化层被完全破坏;最后,原本预设能发现明代郡王府遗址,现在果真发掘出了基本完整的宁阳王府基址,算作实现了预期目标。”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