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现罕见水下古村落 碉楼高墙浮出水面(图)


昨天,晶报报道了清林径水库部分库区干涸,曾经被淹没的百年村落浮出水面,报道见报后引起了不小反响。第一现场、龙岗电视台等媒体纷纷前往采访,还有不少市民在看到报道后也抱着好奇心前往寻访古村落遗址。晶报记者昨日再次前往,继续发现之旅,并采访到曾参加过东江纵队的复原军人、已是82岁高龄的原村民余东兴。
多个古村落被发现
昨天下午,记者沿之前发现的古村落中的小河继续前进,在跋山涉水后发现了更多裸露的古村落遗址。这个村保存相对完整,有一处墙体还能看到门、窗的形状。而不远处,另一个村的遗址半浮出水面,似乎已等不及向世人证实它的存在。
余东兴是下寮村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曾是一名东江纵队战士。据他回忆,当时清林径附近共有12个村,分别为上寮村、下寮村、上吓山村、百坳村、杉坑村、蕉湖村、火烧龙村、尚禾苏村、西湖村、墩头老围村、墩头新围村、下寮老围村,有很多村民都是从梅州伍华长乐搬迁过来的。这些村落的历史有多长呢?余东兴说最少也有好几百年了,因为大部分村民在这里已经繁衍了十几代人。根据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专家张一兵的推测,村子形成应该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事情。
据余东兴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都在新建水库,用于灌溉农田,增加粮食产量,清林径水库也是这个时期开建的。1958年水库快修好了,火烧龙、尚禾苏、西湖、墩头老围、墩头新围、下寮老围这6个地势较低的村面临着被淹的命运,村民也就搬迁到五联社区。现在因干涸露出水面的除了西湖村,还有墩头村。而其他的几个村现在还继续沉睡在水底。据了解,西湖村的村民基本姓李,墩头村村民大多姓黄。


峥嵘岁月里的碉楼与铁路
再次走访清林径水库,我们还发现了几座残存的碉楼,已经退去的湖水,依然在碉堡上留下印记。村民老李说,在清林径每一个村都至少有一座碉楼,有些还有两座。龙岗多山,以前常常有土匪占山为王,祸害村民。为了防土匪,村民们修起了碉楼。每天都会有人在上面站岗,发现敌情时便敲锣打鼓,村民们听到后就集合对抗。余东兴说,这些碉楼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残存的碉楼有多长的历史呢?余东兴回忆,他刚会走路时碉楼就有了,所以最少也经历了八十年的岁月。
野草丛生的裸露村落遗址旁边,依稀还能看到一条较宽阔的石头路,一头延伸至远处的水里。余东兴告诉记者,那里曾经是一条从广州到汕头的铁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条铁路被日军炸毁。谈起日本人在中国的胡作非为,老人一度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中,最后才哽咽地道:“从来没有见过谁这么残酷。”


如此规模的古村落
被埋水下全国少见
昨日下午5点,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专家张一兵先生,来到湖底古村西湖村,对现场进行了仔细观察辨别。张一兵认为,该湖底古村为晚清民国初年客家建筑。记者看到,西湖村由一条河隔开,河的两边都属于一个村,但两边的建筑却是截然不同,一个为围屋,另一个为排屋。“出现这样奇异的现象,比较有可能的原因是,该区域离广州、东莞比较近,加上本地也造排屋,而本地居民先期是来自伍华的客家人,所以出现了围屋,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交合。”张一兵说。
记者在现场也听附近居民说起,河的两边住着的分别是曾姓和李姓的居民。
张一兵等专家对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测绘,“该古村墙体受到湖水冲刷,墙的厚度变薄,加上年代不长,文物价值并不是很高。但如此规模的古村落被埋在水下,在深圳乃至全国还是很少见的。另外,还有几个村被埋在水下,可能还保存着一些完好的建筑,关于这个村的文物价值,不能判断。因此,我们会组织人力,对周边古村继续考察。”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