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壁画上,好似“开”出牡丹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墓全貌全展露,圆形穹顶有壁画

随着牡丹文化节的临近,满城牡丹正含苞待放。

让人惊喜的是,一朵“开”在古墓壁画上的花仿佛也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悄悄地露出它的“俏模样”。

这朵艳丽的红花很像牡丹,它就“开”在一座古墓的壁画上。

今日,我们同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一起去观赏这座精美的壁画墓和这朵“争春”的花。

说到古代壁画墓,您应该还记得3月15日我们组织考古志愿者到新区参观的那次吧。

没错,这次带您领略的正是当时参观的两座壁画墓中的一座——位于新区通济街南。只是,当时我们参观时,墓葬的发掘工作只进行了一部分,全貌还未完全“露”出来。经过考古人员十几天的努力,今日,这座墓葬的发掘工作基本结束了。顺着现场发掘人顾学军的介绍,我们对它的全貌有了认识:

这是一座由台阶式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的墓葬,其中,墓道长7米、宽1.5米,墓门由长方形小砖砌成。我们看到,由于曾遭盗掘,墓门右小角有个缺口,成年人稍稍侧身、弯腰便可从这个缺口进入墓内。

墓门之后是一条甬道,也就是从墓门进入墓室的通道,甬道两侧各有一幅壁画,壁画上各绘一名男子,虽然部分缺失,但人物的容貌、服饰都清晰可辩,大约是两名守门的门吏,或是仪仗人员,二人手中各持一个长条状物品,考古人员推断应当是一种仪仗用品。

墓室为圆形,直径4米,墓门两侧绘有壁画,墓室周围的墙壁上有用横砖、竖砖搭配砌成的桌子、柜子等。墓室周围保留的墙壁约有2.2米~2.3米,顶部推断为穹顶,但已经坍塌。

墓室西南侧有一些堆积的土层,形状很不规则,这些土的厚度在10厘米左右,一些土上有腐朽的木材,考古人员推断这些木材应当为柏木,大概是当时用于祭祀的条几留下的痕迹,其中有几个角似乎还用铁做了包边。

在这些土层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古人留下的遗物:一枚写着“开元通宝”的铜钱、一个熏炉,还有一些镏金的泡钉等。土层旁边,有一面泛绿的铜镜,铜镜上的文饰是双凤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墓室绘有“四美女”,一朵红花头上“开”

具体的学术价值还待考古人员进一步研究。但一朵“开”在壁画上的类似牡丹的红花却“靓丽”地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古墓里还有花?听到这个消息,您一定非常好奇吧。

顺着赵晓军所指,我们看到,墓室内部的壁画上共绘4名女子,她们分别位于墓室入口处两边的墙壁上,而这朵红色的花就被“戴”在左侧一名女子的头上。这名女子体态丰盈,挽着高高的发髻,身着红色服饰,底部的裙摆上还有小碎花点缀。让人惊喜的是,虽然历经千年,头上那朵红花依然非常夺目。

赵晓军说,虽然这只是“戴”在头上的装饰品,但从花朵的形状来看,应当是一朵牡丹花。

除了形状外,让我们做出这一推断的还有另一个原因:根据历史记载,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盛唐,甲天下于宋。也就是说,在晚唐五代时期,牡丹在洛阳已经非常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在当时的贵族圈里,女人头上戴上一朵盛开的牡丹也许是一种潮流呢!

一幅家居生活图,恭迎主人出门去

这个头上戴花的女子是干什么的?这还得从整个墓室的场景来说起。

我们看到,这名女子所在的壁画位于墓室入口处的左侧,而与她位置对应的右侧墙壁上,同样绘有一名女子。这两名女子的衣着华丽、颜色鲜艳,唯一不同的是,戴花的女子手中还捧了一顶官帽。考古人员从她们的着装和发式上判断,两人应当都是贵妇级别。

不仅有华丽的衣服来“炫富”,两名贵妇身后分别站着的一名侍女也显示了她们身份的尊贵,这两名侍女衣着简单、颜色单一。

除了绘制出来的壁画,整个墓室四周的墙壁上还有许多“物件”,置身其中,我们仿佛一下穿越到了一处古人生活的真实场景:

沿墓室从右往左看,分别是用横砖、竖砖搭配砌成各种家具,有八仙桌、矮柜、窗户、门、窗户、椅子、桌子等,这些“模拟”出来的家具非常逼真,其中正对墓室入口处的一个大门上甚至还有门闩等。

为什么要用砖来“模拟”家具呢?顾学军说,这体现了古人“视死如视生”的一种观念,也就是说,人虽然死了,但还是想过和生前一样的生活,而实现这一梦想的方法就是在自己的墓内营造出一种日常家居生活的场景,让自己死后也能“生活”在其中。

知道了这些都是墓主人家居生活的反映后,再把站在门口的女子,以及甬道两侧的仪仗人员一起放在这样的环境中,赵晓军做了一个这样的推断:

这也许只是墓主人生前出行前的一个准备场景,家人都在忙碌着,女主人有的拿着官帽,有的准备其他物品,等在门口恭送,仪仗人员站在门口迎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形制比较罕见,有望整体搬迁

欣赏了这个墓葬的全貌后,接下来大家最关注的莫过于它今后的命运了。

赵晓军说,由于该墓葬在历史上曾遭到多次盗掘,棺椁已经腐朽,墓志也丢失了,因此已无法判断墓主人的身份。但根据墓葬的形制及出土的物品等,考古人员推测这个墓葬应为晚唐到五代时期的一个贵族墓葬。而在此前我市发现的古代壁画墓中,这一时期的壁画墓还不多见,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同时,这座墓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去年在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发现的晚唐贵族壁画墓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应该能了解到不少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吕劲松说,发掘工作结束后,文物部门将组织有关专家对这座墓的壁画进行临摹、修复等,接下来会找合适的时机将这座墓进行整体迁移。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