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就有"保温锅" 成都大邑出土陶胆铁釜(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个铁釜与一般铁釜不一样,里面还装有一层与之形状相同的陶胆,很少见,这见证了秦汉时期四川成都冶炼技术已经十分精湛,铁制品已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对研究秦汉时期铁器的发展和四川人民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昨(25)日,在大邑县晋原镇红光小区统建房的施工现场,该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刘洪彬指着新出土的陶胆铁釜介绍。

40多处古墓从春秋到宋明都有

铁釜出土地位于大邑县晋原镇红光小区统建施工现场,与上月发现的汉墓群相距400米。该施工地共135亩,地形高低不平、多土墩,现已有10处汉墓露出地面,据初步判断此地共有40多处古墓,其中汉墓有10处、宋墓6座、明墓4座。目前还发现了两座古窑,正在挖掘清理之中。根据古墓群出土文物可以初步推断,此地属春秋战国墓、秦墓、汉墓较为集中之地。

10月21日,正在该工地施工的红光小区居民张家贵发现了一个像砂锅一样的铁器后,即刻打电话通知该县文管所。

“初步可判断为秦汉时期的铁釜。”刘洪彬告诉记者,村民张家贵发现的铁器为铁釜,属古人生活用器,主要用来煮东西。该铁釜高28厘米,口径32厘米,腹径45厘米、宽口折圆、鼓腹、平底,重25公斤。令人意外的是,考古人员竟然在铁釜的内部发现了一层陶质的“内胆”,厚约两厘米,而这种两层的釜是首次发现,至于“内胆”的用途,是否用于保温,考古人员表示要进一步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

上世纪80年代附近曾发现27座古墓

据载,1982年至1989年期间,大邑县红光小区原机砖厂附近就发现了27座古墓,有春秋战国墓、秦墓、汉墓及500余件文物。如今又在同一地区发现众多的墓群,说明此地是人居集中地,并展现了古代成都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这对研究秦汉时期川西平原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