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遗址研究新发现:7700年前先民会烧荒种稻
日前,记者从萧山博物馆获悉,考古专家们对跨湖桥遗址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现:早在7700年前,跨湖桥的先民已经知道利用烧荒筑坝的方式,营造适合种植水稻的田地。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英国达勒姆大学学者联合研究的成果,其论文刊登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陈中原博士与英国达勒姆大学宗永强博士、复旦大学考古学家陈淳教授合作,在对跨湖桥遗址进行两年多考古研究后得出了这一重大发现。他们联合撰写的论文——《沿海沼泽地的刀耕火种和水涝治理成就中国东部最早的水稻文明》,刊登在最新出版的权威学术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美国的《洛杉矶时报》等也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报道。
陈淳教授还是撰写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陈列信息解读脚本的负责人,早些时候他来萧山讲解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陈列信息解读脚本时,也谈到了他们的研究。跨湖桥的祖先们在迄今约7800年前迁来这个“鱼米之乡”,只活动了不到200年,就销声匿迹了。他们比邻近的河姆渡遗址还早了约1000年,但制陶手艺却远胜于河姆渡文化,一个带桨的独木舟成为跨湖桥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1990年,这个深藏于地下2米多淤泥中的遗址被发现,有机物质保存之完好令人吃惊。
这次,考古学家们利用从地层中采集的花粉、藻类、真菌孢子和炭灰等微型化石来解读史前人类的农耕活动:他们经常放火烧荒,使长满了桦树、柳树的淡水沼泽地变成适合种植水稻的农田。由于后期海平面不断上升,海水逐渐向这片河湖入海口的洼地入侵,祖先们就筑起堤坝,防止海水入侵,直到有一天,海水冲破了原始的堤坝……
此前,中国东部的农耕文明被认为始于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考古学家们认为,沉积物中的大量木炭颗粒表明,跨湖桥先民经常焚烧灌木丛,有证据显示他们可能使用猪的粪肥灌溉稻田。考古学家们认为,用烧荒的方式来开垦稻田,跨湖桥的祖先可以说是先行者。
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的稻谷还处于半野生半驯化阶段。陈淳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说法:史前时期,跨湖桥这一片区域物产富饶,当时的人们不需依靠辛苦的春播秋收来维持生活;他们还有木结构的“储藏室”,因此,人们种植水稻的目的并非果腹,也许是用来酿酒。
那么,跨湖桥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吗?在新近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上山遗址里,也出土了种植水稻的遗迹。陈淳说,但是用烧荒的方式来开垦稻田,跨湖桥的祖先可以说是先行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