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文化遗迹频现烟台 千年前曾是繁华大城市(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很脆弱需要珍藏与保护

>>烟台发现宋元时期古墓群 或有几百个墓相连(图)

上月,黄务东珠岩村严因寺和莱山区轸大路午台遗址先后发掘完毕,2日高新区又再次传出发现宋元时期古墓群。一时间,历史遗迹的文化解读成为烟台市民关注的热点。人们企图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找寻到我们挚爱的这个海滨城市的生命之“根”。昨日上午,市博物馆文物专家为YMG记者讲述了烟台区片几千年前的神奇历史。

几千年前的烟台,曾是人口密集繁华“大城市”

“因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烟台一直是考古界热心发掘的宝藏。”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闫勇开门见山地指出,早在1万年前,烟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已出现人类大规模居住情形。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气候温润,山青海碧,自然条件优越,是一处绝佳的人类栖息、生活场所。”闫勇说,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文化与经济非常发达。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在芝罘岛留下许多珍贵遗迹。

“秦始皇三次东巡登临芝罘岛,车马群臣兵丁随行,浩浩荡荡,可见通往芝罘岛的道路已颇具规模。”

“烟台是个好地方,来过烟台的可不止一个皇帝。古代的皇帝屡到烟台,便是对古代烟台地区富庶文明的最好例证。”从春秋到秦汉,作为莱夷海疆的芝罘周边,村落兴旺,人群聚族而居,这一论断已被国内考古界广泛认可。

到唐朝时期,烟台辖区登州(今蓬莱市)已是全国著名海口,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鲜,也是由芝罘启程的。中国的丝绸、冶铁、造纸等技术由烟台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烟台由此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最繁华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始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军港。而芝罘地区随着奇山所的建立,城市规模迅速发展,人口倍增,商贸发达,逐步确立了核心城市的地位。

烟台文物古迹挖掘,屡屡震惊业界

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为烟台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

2008年夏初,日本九州大学东方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赶赴栖霞杨家圈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他们对烟台的杨家圈水稻种植历史非常感兴趣,他们甚至认为,日本的水稻种植出自这里。杨家圈遗址,是我国已发现种植水稻遗迹纬度最北的史前文明遗迹。研究杨家圈遗址对于研究中国水稻种植、中国历代农业经济乃至亚洲水稻变迁都有着重要意义。因集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于一身,其被誉为“胶东史前文化研究活化石”,它的发现曾经震撼了世界。

白石村遗址距今约7千年,出土有大量的瓣鳃类、腹足类壳皮、鱼骨等化石及石网坠和陶器,其文化遗存是胶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填补了胶东半岛史前考古研究的空白,证明烟台是风格独具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另外,还有芝水遗址、上夼、国墓等等,分布范围广,文化遗存丰富。

在烟台的出土文物中,既有众多珍贵的物品,也有像陶缸、石锤、骨针、蚌刀、石杯等供生活起居所使用的,甚至像还有午台遗址发掘出的蛋壳黑陶杯这样的小“玩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远古文化遗迹频现烟台

>>烟台发现宋元时期古墓群 或有几百个墓相连(图)

保护地下宝藏,施工超2万平方米需提前申报

“文物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当各单位市民发

现时,应及时上报文物局,为历史研究出一份力。”谈到文化遗迹的保护,市文物局文物科李科长希望通过本报提醒,任何施工超过二万平方米的建设单位,都应严格遵守相关文物爱护条例,事先呈报烟台市文物局,再由市文物局逐级上报。经过调差、勘探后在加已施工,以免造成文物的损失与人文的破坏。

近几年,各地文化遗迹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著名的敦煌,就是因为游客过多有的壁画都已经变得模糊,故宫哥窑磁器因操作不当受损等消息更被多次报道。此次,烟台的文物保护愈显重要。据了解,《山东文物保护条例》明确指出:任何施工单位,在超过2万平方米的工程施工前都应该提前申报勘探。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城市发展中保护文物困境的根本,任何破坏历史遗迹文化古城的作为,无论是个人肇事,还是单位责任,都应该有具体的法律条款予以惩处。强化历史文化意识,建构体制规范约束,完善法律惩罚制度,才能使城市在发展与建设中保护好文物。

来自市文物局的统计显示,烟台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36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4处,省级优秀历史建筑93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199处,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100处。对于正在建设发展中的烟台,如何做好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发现并及时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已成为考古专家关注的新问题。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