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千年乳香源自北非树脂

记者日前从南京市博物馆获悉,针对长干寺地宫出土文物的材料检测工作近来有了许多全新发现:出土之初被认为是玻璃材质的一件山花蕉叶杯,经检测为水晶杯;而阿育王塔内出土的大量香料成分也得到了检测认定,其中包括沉香、乳香等名贵香料。

红外光谱检测验明正身

玻璃杯“更名”水晶杯

《圣塔佛光——长干寺地宫出土文物特展》展出期间,一件光亮澄澈的蕉叶杯曾经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这件瘗藏于阿育王塔内的精美文物,由一整块通透如玻璃的材质碾磨而成,其造型椭圆,宛如蕉叶,杯口以银鎏金镶边。起初,专家认为杯身为玻璃材质,故定名为“山花蕉叶玻璃杯”。

然而,后来的检测结果让专家大吃一惊。南京市博物馆与江苏省黄金珠宝检测中心合作,通过光性特征和红外光谱检测对蕉叶杯进行材质检测时意外发现:杯身的透明材质并非玻璃,而是更加名贵的水晶。

南京市博物馆保管部馆员王军表示,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不少水晶制品,像水晶球、水晶葫芦、水晶念珠以及阿育王塔表面镶嵌的水晶珠等,但体量普遍偏小。“从杯身的透光度看,材质很像是玻璃。当时谁都没料到,古人会用这么大一块整料水晶来做一个杯子。”王军介绍,这件蕉叶杯使用了一整块莹洁无暇的天然水晶,长度达18.7厘米,体量如此之大的水晶制品在同时期出土器物中极为罕见。而工匠的雕琢工艺同样出神入化,就连蕉叶细微的叶脉之处都碾琢得疏朗有致,令人叹为观止。

香料出土量“史上第一”

塔内藏沉香,银盒盛乳香

看过3年前开启铁函电视直播的观众或许还记得,当铁函顶盖打开后,现场的考古专家下意识地用手捂住了鼻子——这一举动,让很多观众以为铁函内有“异味”传出。事后,现场专家解释说,铁函内散发出的是淡淡的香气。之后的考古发现揭开了谜底:原来,铁函和阿育王塔内瘗藏有大量香料,这也是我国田野考古史上集中出土香料最多的一次。

为了弄清这些千年香料的具体成分,南京市博物馆与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科学研究所合作,对出土香料的植物纤维进行了取样分析。鉴定结果显示:长干寺地宫出土香料主要包括木本香料和树脂香料两大类,具体成分包括沉香、乳香、丁香、豆蔻等。而阿育王塔使用的檀香木木胎,本身也是一种名贵香料。

在《圣塔佛光》展厅东南角,一个圆形玻璃盘中并排摆放着3根长条形的木片,这就是阿育王塔内瘗藏的木本香料——沉香。据专家介绍,沉香是特殊木材长期吸收树脂出现的“变异”结果,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形成,因其“色黑质重,入水即沉”而得名。专家表示,沉香作为一种极其稀有的高级香料,古时便有“一片万钱”之说,而北宋时期的沉香能留存至今更是殊为难得。

同样瘗藏于阿育王塔内的一件银盒,也装有满满一盒黄白色的树脂香料,自然干燥脱水后呈粉末状。通过红外光谱的定性分析,专家确认其主要成分为乳香。据介绍,乳香主要产于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是乳香树树皮渗出的含有挥发油的香味树脂,干燥后多呈泪滴状。据《梦溪笔谈》记载,乳香本名为“薰陆”,“以其滴下如乳头者,谓之乳头香”。

专家表示,佛教以香来象征修行者的持戒清净,因此也被作为供养佛陀的重要供品。在密闭铁函和盛香器具的“双重保护”下,这些名贵香料历经千年时光依然历久弥香,为研究我国古代香料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