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陵东阙门发掘 泥墙上现三层彩绘证实曾大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汉阳陵帝陵东阙门遗址发掘现场

今年4月启动的汉阳陵“正门”东阙门的发掘又有了新发现。昨日,汉阳陵博物馆发布了发掘阶段性成果:这里发现了26米长的草拌泥墙皮,上面还带有3层彩绘,这清晰表明这里曾经历大规模维修或重建,后被一把大火烧过后废弃。今年共发掘400平方米面积。发现的红烧土透露出东阙门被一把熊熊大火烧过后废弃。

草拌泥墙皮上有3层青色彩绘

经过半年多的工作,东阙门遗址今年共发掘400平方米,其面貌也随之逐渐清晰,并清理出大量建筑遗迹和文物。挖掘结果显示:东阙门比南阙门保存状况更好。在东阙门南侧主阙台西壁,发现大面积的草拌泥墙皮,墙皮表面还带着3层彩绘。这在南阙门发掘中没有发现过。

据了解,这些墙皮是当时回廊的墙面,并呈青青的颜色。“这就像用草拌泥砌墙的时候,抹了一层青色的腻子一样。”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层墙皮长度25.5米,厚度约10厘米。墙皮由两层构成,每层厚度约5厘米,由此可推测出东阙门在使用过程中经过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或重建。

草拌泥墙皮的表面还有多处青灰色彩绘的痕迹,特别是在有些草拌泥墙皮表面,竟然发现多达3层的彩绘,这表明西汉时期陵园建筑的维护是经常性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柱槽周壁被火烧成砖红色

短时间被毁弃源于一场大火

今年发掘还发现了大面积的火烧遗迹,其中东阙门发掘现场发现大量经过火烧的夯土、土坯及瓦片等堆积。记者看到,一个坑底堆积了大量的土块,考古人员告诉记者,东阙门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木材。当时木头开始大规模燃烧后,火焰由下而上燃烧,使得整个建筑的中上部,形成类似于陶窑内部长时间的高温环境。

发现的火烧夯土、土坯及瓦片堆积厚度达0.5~1.0米,柱槽周壁被火烧成砖红色,堆积物中有碳化的木头。种种迹象表明一场猛烈的大火短时间内烧毁了东阙门,从此被废弃。

考古初步推测这场火燃烧时间应该是东汉之后,刘氏政权灭亡后。因为只有刘氏政权消失了,当权者才无心打理前朝陵王墓,而且东汉后天下大乱,没有财力再进行维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草拌泥墙皮表面涂有青灰色彩绘

西汉帝陵设计深受五行影响

汉阳陵阙门形制结构与南阙门遗址基本相似,主要平面由大小依次递减的三个长方形组成,是帝王级的“三出阙”形制。

结合南阙门曾发现的零星红色彩绘痕迹,比对在东阙门发现的墙皮上的青色彩绘,考古人员推断出西汉帝陵在设计、装饰方面深受五行思想的影响。五行俗称金、木、水、火、土,各有代表的方位和颜色。东阙门位于东,刚好契合五行中“木”的方位和代表的青色。南阙门位于南,则是“火”的方位,红色彩绘也契合了代表颜色是“赤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掘现场发现大量经过火烧的夯土、土坯及瓦片等

相关链接

参观者可近距离观摩汉阳陵发掘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讯记者获悉,本次发掘以更好的保护和公众考古为基本立足点,在发掘前期构建了钢结构大棚,开放式发掘让公众分享发掘过程。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遗址上面高高耸立的一个钢结构大棚,为东阙门遗址挡风挡雨。这是为了保护遗址在发掘中免遭自然因素的破坏、发掘之初斥资50万元修建的,这个大棚有1100平方米。

这次发掘一改过去封闭式,采取开放式发掘形式,欢迎公众观看。记者看到,遗迹周围树立了栏杆,进入的游客可以近距离观摩考古发掘的过程,考古人员现场解答游客的发问。现场还在醒目位置树立了考古发掘项目公示牌和宣传板,向公众介绍“什么是阙”等考古和历史知识。

作为首批国家遗址公园,汉阳陵博物馆选择了在园内开辟这样一处公共考古园地。这里是游客进入的必经之地,无论发掘中还是今后,东阙门遗址都会成为普及考古学和文化遗产知识的课堂,让更多普通人能够亲近历史。

 延伸阅读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的合葬陵园,四周原有一圈城垣,城垣四周中央均有一门阙,门阙距离帝陵封土120米。唐代诗人李白有两句词:“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阙,也叫“门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城垣、宫殿、祠庙、陵园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在汉代,建阙之风极盛,等级森严。一般官员只能用一对单阙,诸侯可用一对二出阙,只有皇帝才能用三出阙。此前考古人员已发掘了南阙门,是帝王级别的三出阙。而昔日汉阳陵帝陵大气恢弘的“正门”——东阙门遗址2011年4月19日正式发掘。。

汉阳陵考古发掘已经进行了将近40年,特别是1990年以来,随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公路的建设,考古工作者在帝陵东南区域进行大规模考古钻探工作,发现了南区丛葬坑并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批彩绘着衣式裸体陶俑,被西方称为“东方维纳斯”。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