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现完整岳石文化窑址 迄今最早东夷文化区
今年4月,因烟台市牟平区雷神庙大街整修要穿过照格庄遗址的北部,烟台市的考古人员对道路占压区域的近1万平方米范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4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共发现五座岳石文化时期的古窑,这也是我国首次在山东发现的比较完整的岳石文化窑址。岳石文化是东夷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烟威一带同属东夷文明的胶东文化圈,其史前文化一脉相承。因此这一发现,对研究威海文化之源也很有意义。9月4日下午,得知这一消息后,威海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文物保护与考古部主任张云涛欣然与记者一起,前往牟平照格庄遗址发掘现场查看究竟。
雷神庙大街整修“牵”出古窑址
“牟平位于昆嵛山北麓,与文登仅一山之隔,与威海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一路上,张云涛向记者娓娓道来。他说,此次在照格庄遗址发现的岳石文化的古窑,将对威海的古文化研究及探究威海历史文化渊源起到较大的参考价值。
张云涛对东夷文化很有研究。他介绍说,东夷文化亦称海岱文化,主要包括山东全省及江苏和安徽的北部等。古时的东夷相对中原华夏族来说,与南蛮、西戎、北狄一样同属土著文化,相比之下,东夷的文化发展水平是最高的。他们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许多国家,有自己独特的礼制,在工艺技术上也有很多创造。
到了牟平城区,停车问路发现,牟平市民对照格庄所知不多,但说起雷神庙却是无人不晓。其实,威海人对雷神庙的熟悉程度,丝毫不亚于牟平当地的群众。1938年发生在这里的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抗日的第一枪。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理琪,就是在雷神庙与日军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
从雷神庙沿大街往东走二三百米就到了照格庄遗址发掘现场,大街已修到紧挨现场西侧。现场南北宽约40米,东西长约200米,分布着新发掘的岳石时期的5座陶窑址、100多个灰坑及考古人员制作的上百个探方等,10多名施工人员正在进行东侧三座古窑的搬迁。记者现场看到,发掘现场的南侧是一大片玉米地和林地,北侧与一排两层的民房仅数米之遥。看着数千年前的古窑址近在咫尺,令人感觉似乎坐上了时空的快车。正在门前喝茶乘凉的居民周文等人连连感叹这块土地的“神奇”。
烟台市博物馆在现场指挥古窑搬迁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发掘现场位于照格庄遗址的北部。1972年,附近村民在农耕中频频发现古文物,经考古人员勘察,照格庄遗址由此被发现,并确定南北四五百米、东西200多米的范围为遗址保护区。几年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试发掘,发现这里是一处生活区,距今约4000年至3500年,时代相当于夏代。因与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考古界在山东平度东岳石村发现的文化同处一个时代,为区别于之前的龙山文化,专家将该时期称之为岳石文化。照格庄遗址由此成为我国岳石文化研究的重大考古发现。
5座古窑再现东夷岳石文明
现场的五座古窑中,西侧的三座地下部分保存较完整,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火塘、火眼,旁边还有操作间等,火塘口两边还可以看到堆放柴草的坑。而东侧的两座古窑只残存着火塘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的窑床、窑壁都不见了。工作人员介绍说,在8月底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后,他们将其中三座保存较好的古窑的火塘及火眼部分取出,搬迁至烟台市的文物部门保管,并将在博物馆摆放展览。
工作人员认为,当时的居民可能就在河道两侧取土,并用河水清洗陶土,制作出各种形状的陶器,放在窑的上方密封,然后在火塘里点燃杂草及树枝,最终烧制出陶器。
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从古窑的文化堆积中发现了一些黑陶、灰陶等陶制生活用品。张云涛说,从古窑址及出土文物看,可以推断当时这里应该生活着很大的聚落,而且有着较高的烧陶文明。根据考古论证,龙山时期陶器以黑色为主,到了岳石时期则以灰色为主,黑色也占一定比例。此次出土的黑陶及灰陶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其实,早在岳石时期之前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的烧陶文明就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出现了烧制精美、极具特色的蛋壳陶,在其后的岳石文化时期,这种蛋壳陶反而不见了,代之以粗重、简约、实用风格陶器。结合20世纪70年代末考古部门在照格庄遗址发现的青铜锥,表明岳石文化时期已经出现青铜器文明。有学者认为,岳石文化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制陶业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所以,其泥制陶的轮制技术及烧制火候虽不比龙山文化低,但其造型及装饰却较龙山文化逊色。
至于陶窑为何后来成为平地,张云涛分析说,可能是部落间的战争,也可能是自然灾害,导致这里的居民向外部迁徙,这里的聚落中心及陶窑就逐步成了废墟。从窑址所处地下位置分析,因其就在大约30厘米厚的耕土层下方,可推断之后这里再没有出现人类活动的记录。
除陶器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石器和骨器,包括半月石刀、石锛、石斧、石铲、石凿及骨锥、骨针等物件。其中的半月形双孔石刀,是岳石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在之前照格庄遗址及平度东岳石遗址的发掘中都有发现,这种石器是安装上木柄做锄或铲使用的。骨针磨制之精巧可与现代钢针媲美,其针鼻的微小程度和现代钢针不相上下。显然,如果没有金属工具的应用,想在细小的骨针上钻出微小的针鼻确实难以想像。由此反映出当时制骨业和缝纫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验证了青铜工具已在生活和生产中使用。
另外,考古人员还从现场的100多个灰坑内发现了一些类似植物种子的东西,目前这些“种子”已被送往有关部门鉴定研究。从“种子”的外观看,更像是黍谷类的农作物,这与以前关于岳石时期人类的农业生产主要以谷类作物为主的研究结论相吻合。据考证,当时的人们主要从事农耕、狩猎、捕鱼和采集等。
多方考证揭示胶东文明渊源
“照格庄5座古窑的发掘,再一次验证了岳石时期胶东文明的灿烂。”9月7日,烟台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博物馆馆长王锡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王锡平说,根据多年来的考古求证,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与龙山文化有着大体一致的分布范围,基本可分为以牟平照格庄为代表的胶东类型和以泗水尹家城二期为代表的鲁西类型。二者之间虽然有着某些共同因素,某些陶器的形制和纹饰有貌似之处,但差别还是很显著的,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发展继承关系。从目前已发现的数十处分布在胶东的岳石文化遗址看,比较重要的包括威海姜南庄、牟平照格庄、乳山圈塔、烟台白石村及平度东岳石等,其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像此次在牟平照格庄发掘出的半月形石刀,另外黑陶、灰陶、红褐陶等陶器的共同点也很多,表明胶东地区既与外部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据考古查证,烟台白石村一期是迄今为止胶东发现的较早遗存,与鲁西南的北辛类型文化大体处于相同阶段,同类遗存在荣成河口也有零星发现。由于地处偏僻,直至西周时期及春秋战国时期,烟威一带才相继融入中原,与华夏文明融为一体。
在烟台市博物馆展厅内,记者还看到陈列着乳山潘家庄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单耳杯,缝纫用具骨针、骨锥,纺线用具纺轮等,以及荣成上庄出土的汉代青铜器具犁铧、文登宋村出土的西汉陶耳杯等,这些都是1987年威海地级市成立之前烟台考古人员发掘收集的。结合乳山小管村等遗址的发掘,王锡平说,这些考古发现都表明胶东地区包括威海市在内,自东夷文化时期就有着灿烂的文明,后来融入华夏文化后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截至目前,在山东发现最早的东夷文化是1989年前后在淄博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存,距今约8500年至7600年,其后分别是北辛文化(距今约71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年至46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岳石文化(距今约4000年至3500年)。而据张云涛介绍,通过历年的文物普查,威海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的遗存,当属六七千年前北辛文化时期的荣成人和镇的河口遗址,之后则是乳山小管村遗址、威海姜南庄遗址、神道口遗址等,囊括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各个发展时期。随着古文化遗址的不断被发现和发掘,相信威海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必将不断得到补充完善而日渐清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