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最大木椁墓:"压台戏"罕见朱雀纹铜镜出土

昨天,扬州10年来出土的最大木椁墓考古发掘取得很大进展,一批精美漆器、铜器相继出土。据粗略估算,仅主墓室前堂的出土文物(含残件)已超过150件。人们还发现,现在保存较好的木棺当年险遭“黑手”!

一平方米“抠”两天多

昨天,考古发掘向纵深推进,前堂已经露出了底板。越到底层,考古人员越发心细,因为下面的文物叠压关系更为复杂。很多时候,他们连小铁铲也不敢用,生怕伤了文物,一件件文物就是他们用手“抠”出来的。

昨天发掘的重点是主墓室前堂的西南角。这里也是墓室的随葬品放置最为复杂的一个地方。这一点几个平方米的地方,考古人员已经发掘了两天多。现场看热闹的一些群众先是不大理解,但看着考古人员又是清理泥土,又丈量、绘图、清取文物,也渐渐明白了考古的特殊性。“取出文物只是考古工作的一个部分,还必须弄清墓葬的形制。”考古人员说。

漆器依然“裹金披银”

现场不断取出“宝贝”中,很多都是漆器,其中最多的是漆案、漆奁、漆笥。

昨天出土的这些漆器,延续了前几天“裹金披银”的风格。小小的漆奁上,不仅裹着金箔,还箍着银扣;有的漆案边缘则镏了一层金。考古现场还出土了很多“铜腿”——经年累月的侵蚀和层层重压,让它们和“母体”漆案分离。

一位有着丰富发掘经验的专家称,这些“裹金披银”的漆器非常珍贵,是汉代最高档的漆器。而汉代是漆器工艺的一大历史巅峰,此墓葬中漆器的工艺水平可想而知,从中也不难想象出墓主人尊贵的身份。

“单件完整、通身金髹的彩绘漆器,就能算国家一级品。”这位考古专家说。

朱雀纹铜镜“震”专家

一大铜镜的现身,掀起了昨天发掘的最后高潮。

这面铜镜“安睡”在前堂的一只古代“化妆盒”——漆奁里。考古人员从中取出了木梳、耳杯、铜刷等用品后,才发现了躺在奁底的它。

与前天出土的铜镜相比,昨天出土的这面要大些,但最让考古专家一“震”的远不只是尺寸的大小,而是镜背所绘的朱雀纹。

绘有这种花纹的铜镜十分稀罕,一位从事20多年考古工作的文物专家表示,自己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没有见过这种铜镜。考古人员当即将它随身携带,重点保存了起来。

据了解,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是古人眼中的四神兽。朱雀,被誉为百鸟之王,吉祥的象征。

距铜镜现身处不远,有一些木架子紧贴前堂南侧的椁板,考古人员初断此为围屏。一般而言,只有上了一定档次的墓葬才会有此物件。

盗贼曾欲“染指”木棺

木棺的完整性一直牵动着考古人员的心。昨天在清理前堂时,考古人员发现一块楠木板上有门轴,加上前些时候曾在一块木板上发现门把手,由此可推断主墓室有墓门。这意味着,墓葬的规格又上了一个档次。

考古人员随后对紧挨着前堂的木棺东面的墓门进行了清理。记者看到,墓门北侧的模板已经裂成好多块。不过专家在对这些挡板进行清理时,发现这些裂口犹如“一刀切”。“如果是自然断裂,那么裂口应呈参差状;而这么大的裂口,应是刀、斧等大件工具所为。”专家认为,这一墓葬曾被盗;并推测,贪心的盗墓贼在身入前堂后,还想凿开墓门,由木棺“挺进”最西边的后室,但坚固的楠木墓门挡住了他的去路。

北侧厢为啥有些“沉默”

在前堂发掘的同时,木棺两边的侧厢也在紧张发掘。南边的侧厢不但出土了漆盘等漆器,还在最西头发现了一处弓箭遗迹。弓箭以竹子为料,堆放杂乱,但尖尖的箭头仍很锋利。考古人员推测,按照古代“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墓主人生前应该很喜欢“弄武”,游猎。

让人们纳闷的是,尽管考古人员已经清理出了一层厚厚的泥土,北边的侧厢始终没什么动静。难道是被盗了?从现场的状况看,应该不属于这种情况。

专家对此表示,这并不奇怪。按照扬州汉代的丧葬习俗,死者右边的侧厢一般放衣物,而这些物品十分容易腐烂。经过2000多年的腐蚀,可能自然消失了。

接下来,考古的重点将是两只侧厢和足厢,本报将继续关注发掘进展。

【插曲】

小木俑像模像样

昨天,细心的考古人员还从现场发现了一些人俑的残件。清洗后,逼真的造型让人会心一笑:大拇指大的“地盘”,竟将一只小手雕刻得惟妙惟肖。人们还把一些散落人俑的臂膀和俑身拼接起来,惊讶地发现:这些用榫头连接起来的“胳膊”,竟可以上下活动。

【释疑】

扬州汉镜为啥这么亮

昨天,本报《2000年前铜镜仍能“照影”》一文,让很多读者对2000多年前扬州的铜镜制造工艺赞叹不已;昨天出土的朱雀纹铜镜,则说明了扬州铜镜的丰富多彩。扬州汉代铜镜缘何这般精巧?文物专家解开了其中的奥秘。

据悉,古人通过铜镜来梳妆整容。铜镜是古代的日常用品,也是一大艺术品。直到18世纪玻璃镜出现后,铜镜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铜镜的起源相当久远,可上溯至上古。铜镜经过商周时期的“涅槃”,到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质和量的飞跃。

专家说,制作铜镜的原料主要是铜、锡、铅的合金。汉代铜镜中,铜占66.6%,锡占23.3%,铅占6%,其他的锌、锑、镍、铁等金属含量在1%左右。这一铜、锡、铅配方的科学性已被后人认可并长期使用。

两汉时期的扬州,称为“广陵”,曾为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的建都之地,前后共有16代王侯封领广陵。专家称:“他们在此凿山铸铜,围海煮盐,使广陵的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长足发展和提高。丰富的矿产资源,广招而至的天下能工巧匠,造就了汉广陵的铸镜艺术地位。”优良的质地,精湛的工艺,使扬州汉代铜镜独占汉代青铜工艺的鳌头。扬州现今珍藏的数百面两汉时期的青铜镜,足以力证这一点。

时至隋唐,扬州铜镜得到了更大发展,成为向皇家贡奉的最重要的贡品之一。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