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卑溪朱熹题字"龍溪" 距今有800年历史

最近,有关人士在位于福建省戴云山脉闽清、尤溪交界处闽清芝溪发源地的卑溪溪摊,发现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亲笔题刻的“龍溪(龙溪)”二字,经省市考古人员初步鉴定,这“龍溪”二个大字,确实出自朱熹,虽然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但仍然清晰沥沥。当地百姓得悉后,特意请人重新修饰并过漆,视为珍宝。

众所周知,闽清距离省城福州50公里,1197年~1199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为避“学禁”,曾多次到闽清拜访在闽清担任县令的同乡进士郑君瑞,一起讲学和批注“四书”,留下众多美丽的传说。比如,朱熹到闽清后,经郑君瑞介绍,与当地的一个年轻人郑性之交往甚密。郑性之勤奋好学,朱熹很器重他,尽其所学悉心教授。一日,两人一起沿着闽清古驿道,游览位于戴云山脉闽清、永泰交界处的白岩山,朱熹为白岩山独特的景物风貌折服,遂借酒醉把手中的大笔在白岩之巅横空飞舞,在一块庞大崖壁上题写了“八闽岳祖”四个大字。郑君瑞得悉后,赶紧下令当地百姓请来石匠将朱熹的这四个大字镌刻在该崖壁上,闽清白岩山从此获得“八闽岳祖”美称。后来郑性之进京赶考并考中状元,官至参知政事(宰相),回首往事,对朱熹感恩戴德,不但为朱熹理学“解禁”奔走呼号,后来还利用职权把朱熹理学上升到南宋官方哲学的高度,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之久。可惜朱熹的原始题字,如今已经不见踪迹。留存的仅仅是闽清县一位懂书法的人在山上仿朱熹书法风格重新题写“八闽岳祖”四个大字,但由于这四个大字乃后人“造假”,历来被广大游客逅病不止。相传朱熹到闽清后,曾特意在县令郑君瑞和一帮衙役的陪同下,游览当时闽清县古驿道上著名的学村--今天闽清县云龙乡的际上村,《宋史》记载的“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士”,就是指该村的陈祥道、陈旸兄弟子侄的故事,其中的陈祥道乃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弟子,创作的《礼书》150卷,名满天下;陈旸则创作《乐书》200卷,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深为艺术造诣很深的宋徽宗叹服。朱熹到了际上村后,有感于此,又以“神笔”之力,当空挥舞,在陈祥道陈旸故宅前,题写了著名的诗句:“棣萼一门双理学,梅溪千古两先生”。可惜,随着陈祥道陈旸故宅的“遗失”,朱熹的原始题字,今天已经找不到踪影,留存至今的是南宋状元、词人张孝祥在陈祥道、陈旸故宅读书处遗址题写的“起傅岩”三个大字。朱熹到闽清后,闽清县的秀才林学蒙、林学履、许俭,还相约游朱子之门,研习四书,当时大家常在位于闽清县城龙门庵下的林学蒙故宅聚会,朱熹也经常上门施教,因此朱熹便赠林宅“学萃一门”四个大字!可惜随着后来林学蒙迁居永泰县,目前这四个大字,保存在了永泰县。

回首朱熹当年在闽清留下的足迹,都是在交通比较便利的闽清古驿道上。可是,最近在闽清芝溪源头的卑溪发现朱熹的题字,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因为卑溪这地方,实在是太偏僻了。芝溪是“闽清母亲河”梅溪中游的一条主要支流,位于县境西南部,发源于闽清、尤溪交界处戴云山脉的闽清后佳卑溪村,全长40公里,落差1060米,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年流量2亿立方米。芝溪在闽清白中镇的朱中村汇入梅溪,由此上行经闽清白中、闽清池园、闽清上莲三个乡镇21个行政村,在上莲乡庄洋溪、炉下溪以上,都是险峻爬坡,海拔由几十米,一下子上升到1000多米,从上莲街中(闽清上莲乡政府驻地)到后佳街中(原闽清后佳乡政府驻地)19公里,直到1980年代,还没通车(直到1999年才修建了上莲街中至后佳街中水泥路)。徒步行走,至少要行走一、二个小时,才能到达后佳街中。然后还要行走差不多半个小时,才能从后佳街中到达卑溪村(直到去年才在福州市相关单位资助下修建了后佳街中至后佳卑溪村水泥路)。由于太偏僻,距离闽清县城太远,因此,一直以来大家都不愿意被分配到闽清后佳乡政府工作,一些小知识分子甚至将闽清后佳称作闽清的“西藏”。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当年朱熹怎么可能会前往参观游览和题字?

翻遍新旧版《闽清县志》,也确实找不到朱熹曾经在1197~1199年之间曾经到闽清后佳的卑溪村游览和题字的历史纪录。但是且慢,如果翻阅朱熹传记,就会发现朱熹确确实实曾经在县令和衙役们的陪同下,游览过闽清后佳的卑溪,而且还题字留念。只是,朱熹前往卑溪游览的时间不是在1197~1199年之间,而是1171年,陪同朱熹游览的不是闽清县令郑君瑞,而是尤溪县令石敦及其尤溪县政府的衙役。原来,朱熹是1130年出生在今天尤溪县城的南溪书院,七岁那年离开尤溪,绍兴十八年(114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朱熹曾于乾道七年(1171)因叔舅祝峤的丧事回到尤溪。这一年,朱熹四十二岁。时任尤溪县令的石敦,是朱熹幼年时的好友,于是,朱熹便在石敦的陪同下,游览了他们幼年时住过的位于今天尤溪县中仙乡的乡下庄园,并在庄园故宅前留下“忍是传家宝,善为积德门”的木刻板联,并一起参观了父亲朱松(曾任尤溪县尉,官至朝廷秘书省正字职)生前辖区之一的椑溪(即今天的闽清后佳卑溪村,原属尤溪县汤川乡,1956年划入闽清县后佳乡,距离闽清县城很远,但距离尤溪县城不远,距离地势平坦的尤溪汤川乡街中仅5公里),并在椑溪石摊上留下“龍溪”二个题刻大字,还留下了诗一首:“得意溪山供徙倚,忘情鱼鸟共徜徉。应观物我同根处,剖破藩篱即大方”。陪同游览的尤溪县令石敦出于对好友的景仰,可能也是为了奉承,当即令人将朱熹的题字镌刻在石摊,永久保存。当时朱熹已经名满天下,因此离开椑溪时,村民为他饯行,饭后要求给村里再留点什么,朱熹一时无以相赠,遂以“神笔”之力,将筷子插在溪岸,说:“出几根角竹做个纪念吧!”他走后溪岸果然长出了大片三角竹和四方竹,至今尚在。据朱熹自传所述,闽清后佳(当时统称尤溪十九都)可“真是一个人间的天堂”,古建筑比比皆是,景色美不胜收,尤其是夏季,这里是一个天然的“避暑胜地”,山野里的清泉,山涧里的翠竹、山头上的寨堡、红豆杉之王、柳杉之王,无不令人流连忘返。一边泛舟卑溪,一边观赏美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几百年前曾吸引住了大诗人朱熹匆匆的目光,几百年后也将迎来了众多新时代的“朱熹”,这不能不说是后佳人的幸运。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