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遗址发现一万年米 浙江文明史提前到万年前

万年前的稻米遗存,成排木柱构成的建筑基址……上山遗址更多的谜,被一一揭开。上山遗址第三期发掘接近尾声,专家们认为,“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新源头,浙江文明史可提前到万年前。昨天,记者探访了这个神秘遗址。

秦始皇兵马俑修复工赶来修陶器

在浦江黄宅镇渠南村村支书周来水家的三楼平台上,摊着一堆大大小小的陶片,来自西安、曾为秦始皇兵马俑做修复工作的老王,埋头修补陶器。几个月下来,老王已修复陶器10多件,其中包括敞口大盆、盘等。

上山遗址考古队队长蒋乐平告诉记者,从今年9月中旬开始的第三期发掘,目前已接近尾声。发掘面积超过了第一期的600平方米,和第二期的100平方米。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这些器物类型,与第一期、第二期出土的基本一致。

发掘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除发现柱洞外,还分布着很多密集的大坑,有的深达1米多。专家认为,这些坑除了作为储藏室,可能是古人用来烧烤食物的,类似夏威夷群岛土著所用的那样。其真正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万年前浦江先民会“冬眠”?

10月,考古人员对现场以北100米左右的一座“石山头”,进行试探性发掘。令人惊讶的是,那里也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其类型与上山出土的器物基本一致。

11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我国著名史前考古专家陈星灿,注意到出土器物中诸多打制石器和精美陶器并存的现象,认为这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文化现象,并提出了是否存在“浦江先民冬天入洞、夏天来此居住的季节性迁徙”的可能性。他认为,有必要对周围山洞展开调查,看看是否还有遗存。

跟上山“痴缠”了五年的蒋乐平说,上山遗址还大有文章可做,重新认识非常必要。明年进一步调查周围南山、仙华山等地洞穴,同时在遗址附近进行更大范围的试掘。

浦江县博物馆馆长盛丹平介绍,明年将继续展开第四期发掘。同时,他们已在制订《上山遗址文物保护规划》,筹备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一粒万年米破解世界稻作文明史

12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吕烈丹,第三次来到上山遗址,进行专项研究。她认为,上山文化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它在稻作农业起源上的地位。上山遗址的发现,将在农业起源研究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吕烈丹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密苏里大学植物考古学博士赵志军,率先在中国实施“浮选法”,与蒋乐平一起,对挖掘出来的各个土层的大量样土,进行“浮选”。在样土中,他们找到了一粒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米,和多粒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米。

“现在首要的问题,是通过鉴定,看看这粒米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鉴定结果,可作为上山遗址是否有独立文化源头的一个依据。”吕烈丹说。在她看来,上山遗址是在长江中游的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玉蟾岩之后,长江下游的余姚河姆渡和萧山跨湖桥之前的一个关键环节。

专家们认为,这一稻作遗存的发现,使得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比河姆渡提早了3000年,比跨湖桥提早了2000年,表明长江下游是世界稻作和栽培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责任编辑:晓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